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人心可以容下世间万物

人心可以容下世间万物

原文:
注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1]。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2]明白[3]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出处: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译文:
你没看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和你的心一样是寂静的。你来看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的颜色立刻就鲜明起来,由此便可以知道这些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解析:

人所拥有的能量,来自万物对他的支持。而万物的支持,则源自人心中对万物的关照。心灵是一种很特别的存在,它不占据物质空间,却能影响人的行为,进而反向改变物质世界。我们的心灵,有时候很小,小到一根头发、一粒灰尘、一点墨迹都容不下 ;有时候又很大,大到一艘大船、一个群体、一个星球都能存乎其间。心越“大”的人,越能感知到万物与自己的联系。 王阳明便是一个认为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有紧密关联的人。一次他同朋友到南镇游玩,路过一棵长在岩石中的树。正值锦绣时节,树上开满了花朵。朋友指着眼前的这株花树想考验王阳明,问道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这位朋友所指的,显然是花的生命轨迹由它自己决定,而看花的某个人,不论是否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是否心中关怀这些花,都不影响花的绽放与凋零。而王阳明却做了一番巧妙的回答 :当你没有看这些花的时候,花本身和你的心都是处于寂静的状态,彼此两不相关 ;而当你看到这些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便被你的心所拾取,呈现为一种直观的感受,如此便知道花其实并不在你的心之外。在王阳明看来,花的颜色是可以和我们的心有所关联的。 由于古文晦涩难懂,部分现代人对王阳明所讲的内容产生了理解偏差,甚至以这句话为依据,将王阳明判定为主观唯心主义者。他们以为王阳明是在说 :当人不看花的时候,花就不存在了。然而,王阳明的原话却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其中,“寂”字并非“不存在”的意思,而是在表述一种物和人彼此两隔、没有建立联系的“寂静”状态。实际上,心灵天然具有一种勾连万物的能力,它能在事事物物中获取信息、感受甚至是想象,没有什么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心灵无法关联的。因此,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外无物”,绝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内心,认为万事万物都与自己无关的避世心态,反而是一种将世间种种都包容在心中,去建立联系,去认知和改变世界的积极思维。 对万物持有的共情,便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天然拥有的良知。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国频繁发动战争,致使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颠沛流离。孟子曾劝诫齐宣王说 :“听说您连牛都不忍心杀,那么更应该善待自己的臣民了。”原来,齐宣王某天看见大殿外有人牵着牛走过,便问他是去做什么。牵牛人回答说,准备把牛杀死,取牛的血做祭祀。齐宣王便说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到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孟子总结道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以此来规劝齐宣王,既然我们本来对万物怀有仁爱之心,那就应该减少杀戮征伐,善待人民。 对于万物的仁爱,能够安顿我们的良知 ;对于万物的好奇,可以赋予我们前进的灵感。达·芬奇被称作是通晓万物的天才,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等众多学科,并曾设计出机关枪、机器人、降落伞、飞机、汽车、潜水呼吸设备等许多超前的新奇之物。作为一个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人,达·芬奇曾表示 :“如果要做一个艺术家,你要牢记 :必须开拓你的胸襟,务使心如明镜,能够照见一切事物,一切色彩!”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从事其他领域的人。 王阳明曾说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这实际上是在说,孝敬、尊重、友爱也是人的心灵能够意识到的事物之一,我们还可以将所关心的事物,从有形的生命扩展到无垠的精神世界。于此,我们不仅要考虑对同胞的仁爱,更应关注芸芸众生的命运 ;不仅要追求心灵的安定与宁静,更应注重对真理与良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