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那一颗心,人人都是圣人
《卷三·语录三·传习录下》
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出游看见了什么。王艮回答 :“见满街也都是圣人。”王阳明说 :“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真的看见满街都是圣人了吗?答案当然是没有。他当时还未达到这样的境界,王阳明这么说不过是在引导他。那么,满街都是圣人有可能成为现实吗? 满街人都是圣人,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这个观点起源于孟子,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则是儒家推崇的圣人。王阳明将这个观点发展成熟,他以黄金为喻,说圣人都是纯金,个人才能不同造成的只是分量不同,但纯净的品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是什么身份地位,拥有什么样的才能,只要他拥有了一颗“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心,他便是圣人。既然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为什么圣人还那么少呢?细细分析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们总认为成圣很难,所以从未想过要成圣,就如孟子说的“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二是人们追求成圣的方法不对,就如北宋大儒程颐说的“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三是人们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圣人,如王阳明说的“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针对这些问题,王阳明首先强调立志,教人立圣人之志 ;然后通过讲学,传授修习圣人之道的方法 ;最后便是强调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通过致良知成为圣人。所有的一切,最终指向的便是修出一颗“纯乎天理”的心,成为一个“纯金”的圣人。 圣人与凡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一颗心。拥有不同的心,看到的世界便大不相同。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代大文豪苏轼与禅师佛印一起修禅一段时间后,他问佛印 :“你看我像什么?”佛印回答道 :“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心中窃喜,又起了捉弄佛印的心思,于是对他说 :“我看你却像一坨牛粪。”佛印听后没有回击,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苏轼回家后把这件事当作笑料说给自己的妹妹苏小妹听,谁知苏小妹听后笑着说 :“哥,你这回输了。”苏轼十分不解,苏小妹说 :“佛印心中有佛,看你才像佛,而哥哥你不能静下心来修禅,看别人才会像牛粪。”世人常说,眼中所见便是心中所想,不同的心境,看到的东西就会有天壤之别,这也是为什么苏轼见粪而佛印见佛的根本原因。王阳明曾说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之所立便是心之所向,若有心成道,眼中所见皆与道有关 ;若有心成就功名,眼中所见皆与功名有关 ;若有心成就富贵,眼中所见皆与富贵有关。当下有许多人,往往执着于追逐虚名、金钱,那是因为他们持有一颗功利之心,以至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皆是功利。极端者,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六亲不认,谋财害命。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去做圣人,只是要认真思考 :若不做圣人,那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修什么样的心?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还是昧着良心、不择手段,做一个蝇营狗苟的人?是中正平和、大公无私,做一个公平正义的人 ;还是偏激狭隘、损公肥私,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实在不明心中所想,那起码做一个不违法理、不违本心的人吧!
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