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良知如月,永伴心灵前行
《卷二十·外集二·中秋》
良知是一种特别的事物,它亘古不变,一直照亮着我们的内心。就如同那皎洁的月亮,千百年来,它的“容颜”不变,甚至到万年之后,它仍将继续驱散暗夜,照亮历史的长河。良知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是跨越地域、超越时间、无所偏私的,是造物者留给我们最温和的守护。 明正德十六年,王阳明终于获准返回老家余姚养病,开始了为期六年讲学修心的恬静生活。在此前的三年里,王阳明一边冒着生命危险与朱宸濠等叛乱势力作战,一边承受着奸党的种种诬陷,多年的劳苦和战功都遭到否定。同时,在祖母岑氏夫人去世之时,他也没能在身旁尽孝,留下了终身的遗憾。而此时76岁高龄的父亲也重病缠身,显然已撑不了多久。可以说,王阳明这一阶段的人生是愁云惨淡的。当年八月,王阳明回到故里。九月,他在坟前祭拜了祖母。十二月,朝廷终于决定给王阳明平反,封新建伯,承认他在平定宁王之乱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自此王阳明才稍得慰藉,但他仍然谦卑地多次上书辞去爵位。次年二月,父亲王华驾鹤西去,王阳明开始为父守孝。在居家静养的几年时光里,王阳明的学术思想终于成熟,并于读书和讲学过程中正式提出了“致良知”思想,为心学大厦的建成添上了最顶层的砖瓦。 “吾心自有光明月”的诗句,便是写于王阳明回到家乡之后的一个中秋佳节。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龙场悟道”,到明正德十五年阐明“良知”,这十三年间,王阳明承受了贵州的毒虫瘴疠之苦、江西的征伐兵戈之险。在经历了事业、家庭、学术上的种种磨难之后,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感受到时运的艰难和身体的衰老,也比任何人都更加坚信良知的力量。因此,王阳明开始积极观照内心,用“光明月”来比喻自己心中充盈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天赋异禀的人,还是天资驽钝的人,心中都有良知,那是一种永不寂灭的光明,是上天赐予每个人最温和的守护。而正因为人人有这一点良知在,便拥有了成为圣贤的可能,无论在人世间遇到何种风雨,最终都能够战而胜之。 当然,月有阴晴圆缺,人类社会也会有兴盛和衰颓。当内心的光明被物欲遮蔽时,人类社会便陷入风雨飘摇之中。18世纪进入工业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积累原始财富而走过一段发展“弯路”。那一时期战争频发,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许多落后地区的民族陷入被剥削与被奴役之中。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有反思和修正能力。西方在近几十年开始反思自己的种种罪行,并走上保护大自然和对落后国家的帮扶之路,自然生态和社会道德开始一点点回到正轨。 王阳明曾勉励弟子 :“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回顾王阳明一生所经历的种种,抑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都可以确信 :良知能够赋予每个人一种正面的精神力量,唤醒一个社会改过向善的清朗风气。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