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阴说[1]
嘉靖五年丙戌
《卷七·文录四·序记说》
讲会最早起源于南宋,是由知识团体自发组成的集会组织,其发展本身与书院的兴盛相伴相随。但其场所不囿于书院,在书院、会馆、寺庙等地都可举行。在王阳明的推动下,讲会发展到明代后期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钱德洪曾在《刻文录叙说》中指出,王阳明强调“须口口相传,广布同志,庶几不坠”,极力提倡王学讲会。此外,受王阳明影响,刘晓、刘邦采等王门弟子也于嘉靖五年在江西安福创办了“惜阴会”。应刘邦采之邀,王阳明特作《惜阴说》勉励门生弟子,所呈情谊真切、学问深厚,因而备受世人称赞。 据记载,安福县共有王阳明亲传弟子29人,其中邹守益最为有名。正德六年邹守益参加会试时,王阳明是同考试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选为第一。后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将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著作有《东廓文集》《邹东廓先生诗集》《学脉遗集》等。正德五年,时任庐陵知县的王阳明曾在青原山净居寺讲学,邹守益等人前往聆听,并与其探讨良知之学。正德九年,安福刘晓前往南京拜王阳明为师。嘉靖四年,在刘晓的引介下,安福刘邦采在绍兴拜王阳明为师。可见,安福学者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推崇备至。刘晓在《安福惜阴会志引》中记载,安福学者“因念生也异方,不能时往受教,而在乡也,又势各有便,不能聚一”。为避免书生间因居住分散而滋生懈怠、虚废光阴,嘉靖五年十二月,邹守益在从政之余回到安福,与刘晓、刘邦采、刘文敏、刘阳、刘肇衮、尹一仁等在安福的王门弟子共同创立了“惜阴会”,立志研学阳明思想,并规定间月为会五日,集同志讲学,以达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虚度光阴的目的。除了学术交流,惜阴会还兼顾了社会教化功能,通过家会、乡会等形式向地方百姓传播“致良知”思想,从而起到劝善规过、教化大众、稳定乡族的积极作用。在其兴盛时期,惜阴会还形成了由20多方讲会所组成的、相互往来的庞大网络。可见,惜阴会开创了地域性讲会的新模式,在明代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勉励门人弟子,王阳明在应邀所作疑问中援引尧、舜、汤、周文王、周公、孔子、子思珍惜时间的例子,以“同志之在安成者,间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 ;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将“惜阴”引向“致良知”,在劝勉弟子珍惜光阴的同时进一步联系“致良知”思想,道出阳明心学的精髓,点透了自古以来儒学正心诚意的修行要义。因为在王阳明看来,“五日惜阴”只是个名头,如果真心珍惜时间,哪里还会分五日之别?知即行,哪里还有断裂处?人心之知,与天道之理是相通的。天道不息,“良知”之运亦不息。从不息处用功,就是“致良知”之道。也正因如此,《惜阴说》为惜阴会的发展方向和学术宗旨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之成为明代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地方性讲会组织。嘉靖六年,王阳明受命征讨广西思恩、田州,在途经江西省吉安府时,又作《寄安福诸同志》,以“诸友始为惜阴之会,当时惟恐只成虚语,迩来乃闻远近豪杰闻风而至者以百数,此可以见良知之同然,而斯道大明之几,于此亦可以卜之矣”,表达了自己对惜阴会的认可和赞许。 在惜阴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陆续创办王学讲会。钱德洪在《年谱附录》中指出 :“四方同志之会,相继而起,惜阴为之倡也。”与江右王门直接关联的讲会场所便多达数十处,如嘉靖年间,邹守益等人在江西吉安青原山创立了青原会,江西袁州府学者效仿惜阴会成立了昌黎书院会(春台会)。可以说,惜阴会的创立推动了明代讲学运动蓬勃发展,也促进了阳明心学在更广范围的传播。
同志之在安成[2]者,间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然五日之外,孰非惜阴时乎?离群而索居,志不能无少懈,故五日之会,所以相稽切[3]焉耳。
呜呼!天道之运,无一息之或停 ;吾心良知之运,亦无一息之或停。良知即天道,谓之“亦”,则犹二之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 ;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此其所以学如不及,至于发愤忘食也。尧、舜兢兢业业,成汤日新又新[5],文王纯亦不已[6],周公坐以待旦[7],惜阴之功,宁独大禹为然?子思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8]”,“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9]”。或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利”[10],“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11],然则小人亦可谓之惜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