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陈言边务疏[1]

陈言边务疏[1]

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

原文:
注释

迩者窃见皇上以彗星之变[2],警戒修省,又以虏寇猖獗,命将出师,宵旰忧勤,不遑宁处。此诚圣主遇灾能警,临事而惧之盛心也。当兹多故,主忧臣辱,孰敢爱其死!况有一二之见而忍不以上闻耶?

臣愚以为今之大患,在于为大臣者外托慎重老成之名,而内为固禄希宠之计,为左右者内挟交蟠蔽壅[3]之资,而外肆招权纳贿之恶。习以成俗,互相为奸。忧世者谓之迂狂,进言者目以浮躁,沮抑正大刚直之气,而养成怯懦因循之风。故其衰耗颓塌,将至于不可支持而不自觉。今幸上天仁爱,适有边陲之患,是忧虑警省,易辕改辙之机也。此在陛下,必宜自有所以痛革弊源、惩艾而振作之者矣。新进小臣,何敢僭闻其事,以干出位之诛?至于军情之利害,事机之得失,苟有所见,是固刍荛[4]之所可进,卒伍[5]之所得言者也,臣亦何为而不可之有?虽其所陈,未必尽合时论,然私心窃以为必宜如此,则又不可以苟避乖剌[6]而遂已于言也。谨陈便宜[7]八事以备采择 :一曰蓄材以备急,二曰舍短以用长,三曰简师以省费,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严守以乘弊。

何谓蓄材以备急?臣惟[8]将者,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今者边方小寇,曾未足以辱偏裨,而朝廷会议推举,固已仓皇失措,不得已而思其次,一二人之外,曾无可以继之者矣。如是而求其克敌致胜,其将何恃而能乎!夫以南宋之偏安,犹且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之徒以为之将,李纲之徒以为之相,尚不能止金人之冲突 ;今以一统之大,求其任事如数子者,曾未见有一人。万如虏寇长驱而入,不知陛下之臣,孰可使以御之?若之何其犹不寒心而早图之也!臣愚以为,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今公侯之家虽有教读之设,不过虚应故事,而实无所裨益。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 ;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9]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10]而校试,三年而选举。至于兵部,自尚书[11]以下,其两侍郎[12]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13]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孟轲有云:“苟为不畜,终身不得。”[14]臣愿自今畜之也。

何谓舍短以用长?臣惟人之才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而人之常情,亦必有所惩于前,而后有所警于后。吴起[15]杀妻,忍[16]人也,而称名将 ;陈平[17]受金,贪夫也,而称谋臣 ;管仲[18]被囚而建霸,孟明[19]三北而成功,顾上之所以驾驭而鼓动之者何如耳。故曰 :用人之仁,去其贪 ;用人之智,去其诈 ;用人之勇,去其怒。夫求才于仓卒艰难之际,而必欲拘于规矩绳墨之中,吾知其必不克矣。臣尝闻诸道路之言,曩者[20]边关将士以骁勇强悍称者,多以过失罪名摈弃于闲散之地。夫有过失罪名,其在平居无事,诚不可使处于人上,至于今日之多事,则彼之骁勇强悍,亦诚有足用也。且被摈弃之久,必且悔艾前非,以思奋励;今诚委以数千之众,使得立功自赎,彼又素熟于边事,加之以积惯之余,其与不习地利、志图保守者,功宜相远矣。古人有言,“使功不如使过”[21],是所谓“使过”也。

何谓简师以省费?臣闻之兵法曰 :“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22]夫古之善用兵者,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犹且“日费千金”;今以中国而御夷虏,非漕挽[23]则无粟,非征输[24]则无财,是故固不可以言“因粮于敌”矣。然则今日之师可以轻出乎?臣以公差在外,甫归旬日,遥闻出师,窃以为不必然者。何则?北地多寒,今炎暑渐炽,虏性不耐,我得其时,一也 ;虏恃弓矢,今大雨时行,筋胶解弛,二也 ;虏逐水草以为居,射生畜以为食,今已蜂屯两月,边草殆尽,野无所猎,三也。以臣料之,官军甫至,虏迹遁矣。夫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师旅既行,言已无及,惟有简师一事,犹可以省虚费而得实用。夫兵贵精不贵多,今速诏诸将,密于万人之内取精健足用者三分之一,而余皆归之京师。万人之声既扬矣,今密归京师,边关固不知也,是万人之威犹在也,而其实又可以省无穷之费。岂不为两便哉?况今官军之出,战则退后,功则争先,亦非边将之所喜。彼之请兵,徒以事之不济,则责有所分焉耳。今诚于边塞之卒,以其所以养京军者而养之,以其所以赏京军者而赏之,旬日之间,数万之众可立募于帐下,奚必自京而出哉?

何谓屯田以给食?臣惟兵以食为主,无食,是无兵也。边关转输,水陆千里,踣顿捐弃[25],十而致一。故兵法曰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26]此之谓也。今之军官既不堪战阵,又使无事坐食以益边困,是与敌为谋也。三边[27]之戍,方以战守,不暇耕农。诚使京军分屯其地,给种授器,待其秋成,使之各食其力。寇至则授甲归屯,遥为声势,以相犄角;寇去仍复其业,因以其暇,缮完虏所拆毁边墙、亭堡,以遏冲突。如此,虽未能尽给塞下[28]之食,亦可以少息输馈矣。此诚持久俟时之道,王师出于万全之长策也。

何谓行法以振威?臣闻李光弼之代子仪也,张用济斩于辕门[29] ;狄青之至广南也,陈曙戮于戏下[30]。是以皆能振疲散之卒,而摧方强之虏。今边臣之失机者,往往以计幸脱。朝丧师[31]于东陲,暮调守于西鄙,罚无所加,兵因纵弛。如此,则是陛下不惟不置之罪,而复为曲全之地也,彼亦何惮而致其死力哉?夫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也。今总兵官之头目,动以一二百计,彼其诚以武勇而收录之也,则亦何不可之有!然而此辈非势家之子弟,即豪门之夤缘[32],皆以权力而强委之也。彼且需求刻剥,骚扰道路,仗势以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戎之怨。为总兵者且复资其权力以相后先,其委之也,敢以不受乎?其受之也,其肯以不庇乎?苟戾于法,又敢斩之以殉乎?是将军之威,固已因此辈而索然矣,其又何以临师服众哉!臣愿陛下手敕提督等官,发令之日,即以先所丧师者斩于辕门,以正军法。而所谓头目之属,悉皆禁令发回,毋使渎扰侵冒,以挠将权,则士卒奋励,军威振肃。克敌制胜,皆原于此。不然,虽有百万之众,徒以虚国劳民,而亦无所用之也。

何谓敷恩以激怒?臣闻杀敌者,怒也。今师方失利,士气消沮。三边之戍,其死亡者非其父母子弟,则其宗族亲戚也。今诚抚其疮痍,问其疾苦,恤其孤寡,振其空乏,其死者皆无怨尤,则生者自宜感动。然后简其强壮,宣以国恩,喻以虏仇,明以天伦,激以大义,悬赏以鼓其勇,暴恶以深其怒。痛心疾首,日夜淬砺,务与之俱杀父兄之仇,以报朝廷之德。则我之兵势日张,士气日奋,而区区丑虏有不足破者矣。

何谓捐小以全大?臣闻之兵法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33]又曰:“佯北勿从,饵兵勿食。”[34]皆捐小全大之谓也。今虏势方张,我若按兵不动,彼必出锐以挑战 ;挑战不已,则必设诈以致师,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然今边关守帅,人各有心,寇情虚实,事难卒办。当其挑诱之时,畜而不应,未免必有剽掠之虞。一以为当救,一以为可邀,从之,则必陷于危亡之地 ;不从,则又惧于坐视之诛。此王师之所以奔逐疲劳,损失威重,而丑虏之所以得志也。今若恣其操纵,许以便宜,其纵之也,不以其坐视 ;其捐之也,不以为失机。养威为愤,惟欲责以大成 ;而小小挫失,皆置不问,则我师常逸而兵威无损,此诚胜败存亡之机也。

何谓严守以乘弊?臣闻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盖中国工于自守,而胡虏长于野战。今边卒新破,虏势方剧,若复与之交战,是投其所长而以胜予敌也。为今之计,惟宜婴城固守,远斥候以防奸,勤间谍以谋虏 ;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 ;而又频加犒享,使皆畜力养锐。譬之积水,俟其盈满充溢,而后乘怒急决之,则其势并力骤,至于崩山漂石而未已。昔李牧[35]备边,日以牛酒享士,士皆乐为一战,而牧屡抑止之 ;至其不可禁遏,而始奋威并出,若不得已而后从之,是以一战而破强胡。今我食既足,我威既盛,我怒既深,我师既逸,我守既坚,我气既锐,则是周悉万全,而所谓不可胜者,既在于我矣。由是,我足,则虏日以匮 ;我盛,则虏日以衰 ;我怒,则虏日以曲 ;我逸,则虏日以劳 ;我坚,则虏日以虚 ;我锐,则虏日以钝。索情较计,必将疲罢奔逃 ;然后用奇设伏,悉师振旅,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迎邀夹攻,首尾横击。是乃以足当匮,以盛敌衰,以怒加曲,以逸击劳,以坚破虚,以锐攻钝,所谓胜于万全,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者也。

右[36]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陛下不忽其微,乞敕兵部将臣所奏熟议可否,传行提督等官,即为斟酌施行。毋使视为虚文,务欲责以实效,庶于军机必有少补。臣不胜为国惓惓[37]之至!

出处:

《卷九·奏疏一·陈言边务疏》

解析:

弘治十二年,历经三次落榜的王阳明终于登第,以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的成绩正式步入仕途,观政于工部。同年,北方边境鞑靼屡屡来犯,异常猖獗38,外加京城发生了彗星异变、天象异常之事,本就惴惴不安的明孝宗朱祐樘39及文武百官陷入惶恐之中,于是下诏广纳良言。刚刚完成威宁伯王越墓修建的王阳明听闻诏书一事,报国心切,连夜写出了入朝为官后第一份奏疏——《陈言边务疏》。洋洋洒洒三千余字,提出八条治边主张,句句皆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的切实之策。 作为一介文人的王阳明为何偏偏对边防国事如此热衷,其源头恐要追溯至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王纲不但文武双全,还曾学过卜筮之法,颇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风范。更加难得的是,他对带兵打仗也很有研究,70岁高龄仍任兵部郎中前往潮州平息变乱。由于王家留有祖训40,要求世代耕读传家,加之所传之书很大一部分皆为王纲亲笔撰写,其所撰之书蕴含了不少兵法之道,幼时的王阳明便是在这些书的熏陶下长大。在私塾上学时,王阳明就已经常带着同学用石子、果核排兵布阵。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年仅15岁的王阳明曾出游居庸三关一个月之久,寻求抵御蒙古鞑靼之策,还想上书朝廷为治军建言献策。弘治十年(1497年),虽然北方边境并未发生骚乱,但是王阳明对兵法的研究却愈发痴迷,一本《武经七书》41被王阳明翻来覆去地认真研读数十遍并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注脚。 如果说少年王阳明对于军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从《陈言边务疏》开始,他就正式步入了军事领域的实操阶段。文中所析八条治边之策,条条都体现了王阳明对边防国事多年的考察实践和深厚积淀。“蓄材以备急”“舍短以用长”“简师以省费”“屯田以足食”“行法以振威”“敷恩以激怒”“捐小以全大”“严守以乘弊”这八点涵盖了人才培养、将领任用、经济基础的发展巩固、士兵的领导管理、用兵策略等思想,思虑周全,可操作性极强。虽然《陈言边务疏》最终石沉大海,没有被朝廷采纳,但王阳明在此后的军事生涯中,一直努力践行着以上八条治军之策。如在《选拣民兵》中,他把“简师以省费”贯彻到底,让民兵在和平时下田劳作,战争时上阵杀敌,实现军队人员和军备粮草“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有效避免了调集狼兵时的劳民伤财 ;又如在平定江西匪乱之时,面对多次失败而不得法,王阳明反而不急不徐地践行起了“行法以振威”之策——抓住内鬼而不杀,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软硬兼施,使这些人倒戈成为自己手下的间谍,不费一兵一卒就破解了军事机密总是被提前泄露的难题。 此篇《陈言边务疏》,不仅投射出王阳明作为一名新上任官员的忧国忧民之心,更成为其戎马生涯中独有的军事思想的真正开端。这之中既反映了王阳明的战争观,认为“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不好战、不乱战,也体现了他独到的军队建设思想,懂得跳出战争看战争,灵活掌控舍短用长、士气振奋、人心向背等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不同于一般军事家,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看到王阳明在战后地方治理、民风构建、教化育人等利在千秋的大事方面所倾注的浓厚心血,因为如何真正为当地民众的持续发展带来福祉,并用尽一生努力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之事才是王阳明的终极目标。也许,这也是王阳明能成为继孔子之后唯一一个“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圣人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