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君子亭记

君子亭记

正德三年戊辰四月

原文:
注释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1]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 :“竹有君子之道四焉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2],揖逊俯仰,若洙泗[3]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4],端冕正笏[5]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门人曰 :“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6],处困[7]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8],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9],其处雍雍[10],意适而匪懈[11],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12]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阳明子曰 :“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13],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出处:

《卷二十三·外集五·君子亭记》

解析:

在《何陋轩记》一文中,王阳明虽然否定自己是开化龙场乡民的君子,谦虚地提出“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但是他的一举一动和所言所行,无一不是为了发展当地文化、修正世风民情。王阳明在如此偏远的地方非但没有萎靡不振,反而以何陋轩为主阵地开启了黔中讲学的盛况。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龙场也因为他的到来而华丽转身,成为知识的高地,黔中学人无不向往到此问学,甚至周边邻省也有诸多文人到此求学。因为求学的弟子越来越多,何陋轩的空间渐渐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于是王阳明将何陋轩南面的草亭也做了讲学之所。除了讲学,王阳明闲暇时还在这里抚琴自娱,并在草亭周围亲自栽种了一些翠竹。由于竹子寓意君子,多比喻君子正直修长、坚硬有节的清廉品格,王阳明便将草亭命名为“君子亭”,并写下《君子亭记》一文,以做纪念。 束景南教授在《王阳明年谱长编》中曾指出,王阳明龙场悟道主要有“三悟”,一悟“释、老二氏之非”,二悟朱熹“向外格物之非”,三悟朱熹“敬知双修、先知后行之非”。但除此之外,王阳明对“君子之学”的所悟应该也是其龙场悟道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龙场生活短短几个月之后,王阳明便接连写出了《玩易窝记》《何陋轩记》《君子亭记》《宾阳堂记》等传世名篇,世人更将后三篇合称为“龙冈书院三学记”。这四篇文章虽然写于不同时间,并且是从不同角度记录王阳明龙场的所思所悟及日常生活,但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君子。如果说一次两次纯属偶然,那么出自同一时期的多篇文章均是以同样的主题行文就值得仔细推敲一番了。可以说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除了产生前文所述的三种顿悟,更重要的是对“成圣”也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有了更为具体的人格意义层面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具象表现在文字中便是“君子之学”——因为君子的人格也需要通过不断的“事上磨炼”才能够修养得来,而君子最终所呈现的样态和境界也与圣贤具有相似性,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古典名著中,君子始终是正直、高尚的代名词。龙场悟道之前的王阳明,曾因格竹失败大病一场,也因心中孝念难断而与佛道分道扬镳,更因遍寻传统学问却找不到成圣之方而一度饱受内心焦虑和精神迷茫的煎熬,导致其理、气、心、性等人格要素难以中和。而这一次,虽然身处偏远的夷地,外在环境极为恶劣,但反而给予王阳明冷静思考的机会,从而帮助他寻得圣贤原有的本色。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遍寻圣学无门,每天好似无头苍蝇一样“瞎忙活”的“愣头青”,因为君子的具象已经在他脑海中逐渐细化并借由其实际行为从外在表现出来。这样的他逐渐呈现出一种“理主欲从、七情得正”的和谐状态,“理”与“心”在历经磨炼后终于达到了“合二为一”的情态,也为他后来主讲贵阳提出“知行合一”说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由草棚搭建的君子亭早已坍塌消逝,今天我们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文化园所能看到的君子亭并非原址,而是几经修缮后的样貌,且君子亭已经从原来的何陋轩前迁移至龙冈山顶,即今日的王文成公祠对面。多年以来,众多阳明心学服膺者纷纷到此探访,只为一睹王阳明当年龙场悟道的风采。1935年、1943年、1946年,蒋介石曾三次参访阳明洞,并在君子亭右侧石壁留下了“知行合一”四个大字。而其下方的“静静纯一”摩崖石刻,据说是张学良被囚禁于阳明洞时所刻。如今,君子亭内虽然早已没有君子居住,但王阳明用尽一生所践行的君子之学、倡导的君子之风、形成的君子遗韵仍然萦绕在此,并将永远留存、福泽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