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易窝记
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三月
《卷二十三·外集五·玩易窝记》
据《明史·土司传》记载,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为促进贵州与周边以及中原地区的联系,亲率水西四十八部“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容山、草塘诸境”,开辟出以龙场驿为驿首的“龙场九驿”[19]。但是,由于龙场驿地处中原文化所排斥的“蛮夷之地”,虽扼守滇黔要道,设立后却始终未得朝廷重视,驿站仅设有一名驿丞,凡事都需驿丞亲自料理,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奢香夫人死后,其子孙不仅对驿站疏于修缮和管理,更想要上奏撤驿,龙场驿实际早已名存实亡。 正德三年三月,王阳明抵达龙场时,破败的驿站已无法居住。经四处找寻,他与仆人在离驿站不远处的小山坡下发现了一个天然石洞,便暂时在洞内居住生活。初至龙场,驿站并无实际事务可忙,而且对于当时的王阳明来说,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早已不是为官之人的荣辱得失,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此情况下,王阳明从内心发出了“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疑问。由于路途遥远、行李有限,王阳明没能携带多少书卷在身侧,但想到文人儒士多有在艰难困苦之际研读《易经》以寻求内心慰藉和破解困境方法的习惯,王阳明便也开始“日坐石穴,默记旧所读书而录之”。他将《易经》内容默写下来,在洞内反复研读,日夜静坐,体悟生死,以期探寻圣人之道。 剖析王阳明与《易经》的渊源,还需从其少年时期说起。王阳明所属的琅玡王氏家族历来就有研习《易经》的习惯,其多位先祖皆能卜筮先知。王阳明年少开始研习“五经”经义,但却不是为了获得卜筮先知的能力,而是期望领悟圣人之旨。据《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娄谅是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曾向他求教,并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以谏忤旨而下诏狱,身处困顿之中,他又开始研习《易经》,并作有《读易》诗一首。关于这段经历,王阳明曾自述 :“正德初,某以武选郎抵逆瑾,逮锦衣狱,而省吾亦以大理评触时讳在系,相与讲《易》于桎梏之间者弥月,盖昼夜不息,忘其身之为拘囚也。”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在赴谪龙场的途中,险些被刘瑾派出的刺客杀害,因而心生逃避,打算远遁他方。正当此时,他巧遇了曾一同对坐论道的铁柱宫道长。道长为其占得“明夷”一卦,寓意一个人若能在遭遇艰难险阻时不断修身磨砺自己,充满希望地等待,终将迎来光明境界。经过此卦启示,王阳明打消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想法,重燃勇气,坚定地踏上前往龙场的路途。在龙场“玩易”期间,王阳明更是通过“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发现卦象爻辞并不是指向如何逃避命运,而是告诉人们在人生不同的境遇中怎样去坚守自己的德性。因为逃避命运往往基于一种侥幸心理,是危险的;相反,坚守德性才是平坦的大道。于是他联想到,周文王被拘禁而演《周易》,孔子遭厄运而作《春秋》,司马迁受腐刑仍坚持写《史记》,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古之圣贤,无一不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由圣贤观照自己的人生,在一无所有的偏远龙场,王阳明突然意识到,原来在实现“心”与“理”相统一的过程中,“格物致知”并非朱熹所倡导的“心外求理”,而应该向自己的心内求理,即“心即理”。此时此刻,王阳明才终于明白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30余年苦苦追寻的圣人之道,其实早已在自己心里深种! 此次由《易经》悟道后,王阳明便将所居之处的山洞取名为“玩易窝”,并作下此篇《玩易窝记》。这个玩易窝就位于今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新春村,在吴家湾与毛栗园之间的一座约4米高的小山丘下,洞顶刻有“阳明小洞”四字。在龙场,虽身处僻陋,但王阳明通过“玩易”获得了强大的心理支撑,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足。他不拘泥于前人见解,从自己的思考出发,发人之所未发,通过充分肯定认知主体的能动性,创立了阳明心学的基础理论思想“心即理”。这一思想不仅破解了王阳明内心的“终极难题”——如何才能像圣人一样感悟天理,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同时也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史称“龙场悟道”。
阳明子[1]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2]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3],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4]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5]兮其若决,瞭兮其若彻,菹淤[6]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7]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7],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阨[8]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 :“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 :夫《易》,三才[9]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10]而玩其辞[11],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12]。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 ;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 ;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13] ;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 ;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14],斋戒[15]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16]焉。呜呼!假[17]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