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些弯路非走不可
人生路漫漫,我们的智慧、成见、执着等因素导致了有些弯路非走不可。当经历过弯路、经历过荆棘、经历过坎坷,人的心智也慢慢变得成熟,人也变得更有经验和睿智。
即使是圣人王阳明也免不了要走弯路。湛若水是王阳明的生死之交,他师从于岭南心学大师陈白沙,是正宗的心学传人,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他是最适合给王阳明写墓志铭的人,他写出了王阳明所走过的弯路: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湛若水指出阳明五溺,溺是沉迷的意思。一是沉迷于游侠;二是沉迷于骑马射箭;三是沉迷于辞章之学;四是沉迷于道家神仙学说;五是沉迷于佛学。直到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五岁才归正于儒学,就是他的阳明心学。蹉跎了二十年。
初溺于任侠之习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聪明,豪迈不羁。由于非常贪玩,他的父母也很担忧,怕他荒废学业,因而屡次责备他。小阳明热爱充当侠客,经常在北京街头跟一群小孩子打闹,自己做了几面小棋子,分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当士兵,而自己当指挥的统帅,号令那些士兵向前冲锋。在他小时候已经展露出孩子王的性格。
再溺于骑射之习
他自幼向往英雄事业,尤其向往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梦见到参拜伏波将军庙,直到四十多年后,就在他死前一个月,真的路过了伏波将军祠,一切宛如梦中,因此作了两首诗。
二十六岁的时候,他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兵书。后来他在阳明洞修炼导引术,也没有放弃兵法,求教于熟悉天文、地理和武术的处士许章,受益良多。
他骑马射箭的水平都很高超。十五岁出居庸关,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混了一个月,凭着自己高超的射箭技能,胡人都不敢欺负他。当宦官张忠、许泰欺负他是文官,以为他不懂骑射,他却在教场射箭三发三中,两位宦官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三溺于辞章之习
王阳明小时候就表现出作诗的才能。他十一岁时跟着爷爷从老家去京师,路过金山寺,他爷爷跟一班文友聚会。王阳明写了两首诗,技惊四座。
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意态潇洒,富有想象力,其他人看过后都对他叹为天才。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此诗表达出了相对论的思想,很新颖、很有哲学味道的一首诗,难以置信这是出于十一岁小孩子之笔。
他小时候酷爱下象棋,常常沉迷于其中。有一次他跟朋友在河边下棋,连回家吃饭都忘记了,他母亲找到河边,非常生气,把象棋扔进河里。王阳明看着棋子在河面上漂流而去,心生感慨,于是写了一首《哭象棋诗》。
哭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此诗把象棋棋子名字都嵌入诗句中,真是妙笔生花,最后两句炮响震天地,并且自比卧龙诸葛亮,非常大气。
他三十一岁前勤学辞章,读遍先秦情和汉代的古文,结果过劳成疾,得了吐血病,因而他叹息说:“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从古书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一批文章组合而成的书,其中明朝有十二人入选,只有王阳明有三篇文章入选,其他人都只有一两篇文章入选。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对王阳明文章的认可。
四溺于神仙之习
王阳明的一生倒是跟道家挺有缘分的。他十一岁的时在北京街头遇到了一个道士,道士看见他在街上跟别人争买一只鸟雀,于是出钱买下鸟雀送给了王阳明,并劝他好好读书,说以后将会前途无量。
在他结婚当日,他竟然玩失踪,去了铁柱宫,跟一位老道士学习导引术,静坐一夜,直到天亮才回家。二十年后他在武夷山的一座寺庙里,又遇到了这位老道士。他三十岁时,在会稽山阳明洞修炼导引术,修炼出了前知术。后来,他认为这是簸弄精神,就放弃了,拣包袱回家。
五溺于佛氏之习
他一生经常出入于佛寺之间,也写了很多相关的诗词。他教黄绾读《六祖坛经》,他的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就充满着佛家的空无味道。他的心学不可否认有从佛学中借鉴智慧。他曾经把一位闭关三年不言不视的和尚点化后,第二天凌晨就归心似箭回家看老母亲,可见他佛学的造诣不浅。
归正于圣贤之学
直到三十四岁的时候,他才归正于儒学,并且遇到了对他影响非常之大的湛若水。两人一见定交,相逢恨晚。
王阳明说:“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湛若水说:“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两人一同宣誓共同以弘扬圣学为己任,死而后已。
王阳明一路自己摸索过来,并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就像从原始丛林中野蛮、艰难地成长起来。走了二十年的弯路,终于真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方向。虽然一路走来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弯路,又如何知道哪条路真正适合自己?又如何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梦魂萦牵的选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你取的是哪一瓢?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你怜的是哪一枝?
人生有些选择必须尝试,有些弯路非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和定位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不再因为其它选择和诱惑而摇摆不定。只有经历过了才明白什么是真爱,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此,王阳明归正于圣学,阳明心学正式绽放,成为了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
人生路漫漫,我们的智慧、成见、执着等因素导致了有些弯路非走不可。当经历过弯路、经历过荆棘、经历过坎坷,人的心智也慢慢变得成熟,人也变得更有经验和睿智。
即使是圣人王阳明也免不了要走弯路。湛若水是王阳明的生死之交,他师从于岭南心学大师陈白沙,是正宗的心学传人,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他是最适合给王阳明写墓志铭的人,他写出了王阳明所走过的弯路: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湛若水指出阳明五溺,溺是沉迷的意思。一是沉迷于游侠;二是沉迷于骑马射箭;三是沉迷于辞章之学;四是沉迷于道家神仙学说;五是沉迷于佛学。直到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五岁才归正于儒学,就是他的阳明心学。蹉跎了二十年。
初溺于任侠之习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聪明,豪迈不羁。由于非常贪玩,他的父母也很担忧,怕他荒废学业,因而屡次责备他。小阳明热爱充当侠客,经常在北京街头跟一群小孩子打闹,自己做了几面小棋子,分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当士兵,而自己当指挥的统帅,号令那些士兵向前冲锋。在他小时候已经展露出孩子王的性格。
再溺于骑射之习
他自幼向往英雄事业,尤其向往汉朝的伏波将军马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梦见到参拜伏波将军庙,直到四十多年后,就在他死前一个月,真的路过了伏波将军祠,一切宛如梦中,因此作了两首诗。
二十六岁的时候,他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兵书。后来他在阳明洞修炼导引术,也没有放弃兵法,求教于熟悉天文、地理和武术的处士许章,受益良多。
他骑马射箭的水平都很高超。十五岁出居庸关,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混了一个月,凭着自己高超的射箭技能,胡人都不敢欺负他。当宦官张忠、许泰欺负他是文官,以为他不懂骑射,他却在教场射箭三发三中,两位宦官只好灰溜溜地跑了。
三溺于辞章之习
王阳明小时候就表现出作诗的才能。他十一岁时跟着爷爷从老家去京师,路过金山寺,他爷爷跟一班文友聚会。王阳明写了两首诗,技惊四座。
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意态潇洒,富有想象力,其他人看过后都对他叹为天才。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此诗表达出了相对论的思想,很新颖、很有哲学味道的一首诗,难以置信这是出于十一岁小孩子之笔。
他小时候酷爱下象棋,常常沉迷于其中。有一次他跟朋友在河边下棋,连回家吃饭都忘记了,他母亲找到河边,非常生气,把象棋扔进河里。王阳明看着棋子在河面上漂流而去,心生感慨,于是写了一首《哭象棋诗》。
哭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此诗把象棋棋子名字都嵌入诗句中,真是妙笔生花,最后两句炮响震天地,并且自比卧龙诸葛亮,非常大气。
他三十一岁前勤学辞章,读遍先秦情和汉代的古文,结果过劳成疾,得了吐血病,因而他叹息说:“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古文观止》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从古书中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一批文章组合而成的书,其中明朝有十二人入选,只有王阳明有三篇文章入选,其他人都只有一两篇文章入选。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对王阳明文章的认可。
四溺于神仙之习
王阳明的一生倒是跟道家挺有缘分的。他十一岁的时在北京街头遇到了一个道士,道士看见他在街上跟别人争买一只鸟雀,于是出钱买下鸟雀送给了王阳明,并劝他好好读书,说以后将会前途无量。
在他结婚当日,他竟然玩失踪,去了铁柱宫,跟一位老道士学习导引术,静坐一夜,直到天亮才回家。二十年后他在武夷山的一座寺庙里,又遇到了这位老道士。他三十岁时,在会稽山阳明洞修炼导引术,修炼出了前知术。后来,他认为这是簸弄精神,就放弃了,拣包袱回家。
五溺于佛氏之习
他一生经常出入于佛寺之间,也写了很多相关的诗词。他教黄绾读《六祖坛经》,他的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就充满着佛家的空无味道。他的心学不可否认有从佛学中借鉴智慧。他曾经把一位闭关三年不言不视的和尚点化后,第二天凌晨就归心似箭回家看老母亲,可见他佛学的造诣不浅。
归正于圣贤之学
直到三十四岁的时候,他才归正于儒学,并且遇到了对他影响非常之大的湛若水。两人一见定交,相逢恨晚。
王阳明说:“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湛若水说:“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两人一同宣誓共同以弘扬圣学为己任,死而后已。
王阳明一路自己摸索过来,并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就像从原始丛林中野蛮、艰难地成长起来。走了二十年的弯路,终于真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使命和方向。虽然一路走来不容易,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弯路,又如何知道哪条路真正适合自己?又如何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梦魂萦牵的选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你取的是哪一瓢?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你怜的是哪一枝?
人生有些选择必须尝试,有些弯路非走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和定位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不再因为其它选择和诱惑而摇摆不定。只有经历过了才明白什么是真爱,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此,王阳明归正于圣学,阳明心学正式绽放,成为了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