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孝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孝,知孝必然去行孝,不行就是不知。只知徒口说孝,却不去躬行践履之人,并不是真的知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说些孝弟的话”是将心中所知表达出来,好像知道的样子,但是只要不去行孝,就不是真的知孝。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知孝,不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说孝的话,而是看他能不能去行孝,行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知孝的标准。知孝与行孝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知孝却不去行孝只是不知,行而不知只是冥行。首先,人真的知孝必然去行孝,知孝而不去行孝只是不知孝。良知“见父”知孝,可以说孝是良知之发,也可称为良知。而良知是一种动力之知,本身蕴含着走向行的冲动。真知能够为行提供动力,这不仅是王阳明的观点,也是程朱的观点。
“格物,须真见得决定是如此。为子岂不知是要孝?为臣岂不知是要忠?人皆知得是如此。然须当真见得子决定是合当孝,臣决定是合当忠,决定如此做,始得。”朱熹对格物的要求是格为行提供动力,格物是为了获得真知,也就是说朱熹认为真知能够为行提供动力。良知是一种动力之知。吉尔伯特·赖尔认为知识分为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前者是纯理智的,后者是实践性的。命题性知识就是知道某一事实,而能力之知则是(例如)知道怎样开玩笑和欣赏玩笑,知道怎样合乎语法规则地谈话,知道怎样下棋,知道怎样钓鱼或怎样进行论证学所讲的知识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实践性的,所以它应该属于能力之知,至少非常接近能力之知。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勇在文章《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中指出阳明的知行合一之知(良知)既不是命题性知识,也不是能力之知,而是第三种知识——知道去做的知识或动力之知(Knowing-to)。
动力之知具有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都没有的独特特征:具备动力之知(比如,知道去爱父母)的人会做出相应的行动(比如,爱父母),但是,无论是单独的命题性知识(比如,知道一个人应该爱父母)或能力之知(比如,知道怎样爱父母),还是二者相结合,都不会驱使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做出相应的行动(比如,爱父母)。
笔者赞同黄勇教授的观点,认为良知是动力之知,能够为知提供动力。孝之知作为良知的发用,自然也是动力之知。人知孝自然能够行孝。如果人知孝却不去行孝,只是因为心中有私欲存在,私欲的动力强过了孝知的动力,阻断了知与行之间的关联。王阳明区分了真知与非真知,能够被私欲所阻断的知是非真知。因此,人真的知孝必然去行孝,知孝却不去行孝不是真的知孝。
另一方面,没有良知指导的孝行是冥行。王阳明区分了真行和冥行,在良知指导下的孝行是真行,没有良知指导的孝行是冥行。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需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王阳明指出,孝行必然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若此知不是良知,而是通过学、问、思、辩等工夫在心外获得的孝的相关知识,例如书上记载的孝的礼节。那么,在知指导下的孝行就好比“舞台上扮孝子”,是演戏,此孝行便是冥行。
王阳明批评的正是朱子及其后学关于行孝的观点,朱子认为人生而知孝,但此孝知只是大略之知,还需向心外格取更为全面精微的知识,然后在知的指导下践行。王阳明认为朱子从心外格取的所谓更全面精微的知识并非良知,在非良知指导下的力行只是冥行。
王阳明认为人在行孝之时,例如做温凊和奉养之事时,心中只有天理而无人欲之心,即只有良知,自然会知温凊之节和奉养之宜,无需“学、问、思、辨”的工夫,按照良知所知温凊之节去做温凊之事,按照良知所知奉养之宜去做奉养之事,便是孝行。因此,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孝。无知则孝知不是真的孝知,无行则孝行不是真的孝行。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孝,知孝必然去行孝,不行就是不知。只知徒口说孝,却不去躬行践履之人,并不是真的知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说些孝弟的话”是将心中所知表达出来,好像知道的样子,但是只要不去行孝,就不是真的知孝。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知孝,不是看这个人能不能说孝的话,而是看他能不能去行孝,行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知孝的标准。知孝与行孝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知孝却不去行孝只是不知,行而不知只是冥行。首先,人真的知孝必然去行孝,知孝而不去行孝只是不知孝。良知“见父”知孝,可以说孝是良知之发,也可称为良知。而良知是一种动力之知,本身蕴含着走向行的冲动。真知能够为行提供动力,这不仅是王阳明的观点,也是程朱的观点。
“格物,须真见得决定是如此。为子岂不知是要孝?为臣岂不知是要忠?人皆知得是如此。然须当真见得子决定是合当孝,臣决定是合当忠,决定如此做,始得。”朱熹对格物的要求是格为行提供动力,格物是为了获得真知,也就是说朱熹认为真知能够为行提供动力。良知是一种动力之知。吉尔伯特·赖尔认为知识分为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前者是纯理智的,后者是实践性的。命题性知识就是知道某一事实,而能力之知则是(例如)知道怎样开玩笑和欣赏玩笑,知道怎样合乎语法规则地谈话,知道怎样下棋,知道怎样钓鱼或怎样进行论证学所讲的知识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实践性的,所以它应该属于能力之知,至少非常接近能力之知。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黄勇在文章《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中指出阳明的知行合一之知(良知)既不是命题性知识,也不是能力之知,而是第三种知识——知道去做的知识或动力之知(Knowing-to)。
动力之知具有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都没有的独特特征:具备动力之知(比如,知道去爱父母)的人会做出相应的行动(比如,爱父母),但是,无论是单独的命题性知识(比如,知道一个人应该爱父母)或能力之知(比如,知道怎样爱父母),还是二者相结合,都不会驱使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做出相应的行动(比如,爱父母)。
笔者赞同黄勇教授的观点,认为良知是动力之知,能够为知提供动力。孝之知作为良知的发用,自然也是动力之知。人知孝自然能够行孝。如果人知孝却不去行孝,只是因为心中有私欲存在,私欲的动力强过了孝知的动力,阻断了知与行之间的关联。王阳明区分了真知与非真知,能够被私欲所阻断的知是非真知。因此,人真的知孝必然去行孝,知孝却不去行孝不是真的知孝。
另一方面,没有良知指导的孝行是冥行。王阳明区分了真行和冥行,在良知指导下的孝行是真行,没有良知指导的孝行是冥行。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需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辩?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王阳明指出,孝行必然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若此知不是良知,而是通过学、问、思、辩等工夫在心外获得的孝的相关知识,例如书上记载的孝的礼节。那么,在知指导下的孝行就好比“舞台上扮孝子”,是演戏,此孝行便是冥行。
王阳明批评的正是朱子及其后学关于行孝的观点,朱子认为人生而知孝,但此孝知只是大略之知,还需向心外格取更为全面精微的知识,然后在知的指导下践行。王阳明认为朱子从心外格取的所谓更全面精微的知识并非良知,在非良知指导下的力行只是冥行。
王阳明认为人在行孝之时,例如做温凊和奉养之事时,心中只有天理而无人欲之心,即只有良知,自然会知温凊之节和奉养之宜,无需“学、问、思、辨”的工夫,按照良知所知温凊之节去做温凊之事,按照良知所知奉养之宜去做奉养之事,便是孝行。因此,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孝。无知则孝知不是真的孝知,无行则孝行不是真的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