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

“心即理”是悟道,更是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新的转折点

王阳明小时就立志要做圣人。为了这一目标,他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尝试探索,精通儒家经典,会通佛教、道教,精研各种兵法,娴熟于骑射之术,擅长于诗词歌赋,甚至书法也为明代一绝。至于宋代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一派思想,王阳明则不仅熟知,而且付诸实践。例如朱熹讲“格物致知”,认为一草一木皆含天道至理,王阳明就去“格竹子”,结果大病一场。正是在亲身实践中,王阳明逐渐体会到了朱熹的思想道路,必能真正能引导自己走上通往圣人境界的道路。

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35岁,由于上书谴责宦官刘瑾,遭受酷刑,身陷囹圄,出狱后又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在龙场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中,王阳明的生命境况面临极限。如何生存下去,对当时的王阳明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正是在这种无法形容的艰险之中,王阳明实现了自我生命境界的突破与超越,“龙场悟道”成为他精神与思想的全新转折点。“龙场悟道”作为王阳明生命转折点的意义,是他找到了如何成为圣人的根据,从而为他此后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根据与基础,他简短地概括为三个字——“心即理”。

心即理,还原生命的本质

既然是“心即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着无限广大、无限光明的道,所以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备圣人的全部本质的。只要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与人物、事物相交往的全部过程中,把我们内在的“本心”体现出来,我们事实上就是在“行道”,就是走在通往圣人境界的路途之中。

圣人与普通人并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圣人能够时时、事事、处处都体现出他无私的、与天道相统一的“本心”,而我们普通人却往往免不了自私自利、计较利害。正是私心、私利、私欲的计较,才使得我们与圣人相去悬隔,甚至倍道妄行,甚至堕落到极点而不能求之于人道之域。

“心即理”作为一种观念,在理论上建立起了人的现实存在与最高天道之间的本质同一性,为人的生存确立了本原性的生命根基,同时也为人生的意义确立了本原性根基。如若生命没有根基,谈何生命的意义?因此在王阳明那里,“心即理”即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本原。

“心即理”的现实表达与体现,即是生存意义与价值的现实展开。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先验赋予的,而是通过个体的现实生存过程来实现的。这显然并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即开始宣讲其“知行合一”理论。

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意思是说,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没有“行”的“知”就不是“真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之中,实现知行合一。因此,他常强调在事上磨炼、在实践中求知。

再次,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强调自律自觉。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后人常以此误解他“销行归知”。其实,王阳明并没有混淆“知”“行”,他视起心动念就是“行”,所以应该对善恶有高度自觉,这是慎独、自律的极致,对道德修养极有意义。他提倡知行合一是希望在道德规范上防微杜渐,因为道德上的知行问题是和认识上的知行问题分不开的。

王阳明整合前代知行观,阐明“行”是“知”的源泉,主张历事炼心,反对空谈,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之际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当时革命需要,提出“知难行易”说,成为从传统知行观到科学知行观的过渡环节。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要相互贯通和促进,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这在今天颇有借鉴意义。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植于中国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