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佳节团圆·千里共婵娟》有云:“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平分秋色一轮满,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仲秋初月,天涯海角共赏,桂花美酒一壶,幽幽的夜色是张幕,我的星愿不可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处处中秋此月明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圆。无论平时亲人是否分隔两地,但只要这一天,家人团圆,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与欢畅。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然而,无论身在何方,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满足。和年迈的父母聊聊天,帮他们做家务,一起家长里短,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享受天伦之乐。

王阳明曾在《月夜二首》其一中写道: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乌云和雾霭只能短暂地遮蔽月光,但只要有一阵清风吹过,你就会发现,青天明月依然还是从前的样子,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事实上,月的阴晴圆缺最是亘古又是寻常,不应以其变化而增伤感,而可以之为媒介窥见古今。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光明,外界就无法将我们干扰。处处中秋此月明,一枚月亮,照见古今,更照见今夜身处不同地域的我们。

吾心自有光明月

人世间多是让人无奈的悲欢离合,是或好或坏的人生际遇。在这纷繁的尘世和不可捉摸的命运中,如何安顿我们的心呢?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中秋节,五十岁的王阳明,正在家乡浙江余姚,侍奉七十六岁高龄的父亲。这个中秋节一直是阴天,阴云密布,直到夜间也没有散去。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虽然看不到空中的圆月,王阳明仍然心情愉快。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诗的大概的意思就是,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还有阴晴圆缺,随着头发花白,人生又能再见几次月亮呢?所以,真正的月圆,是在自己心里。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人生的离合悲欢也不由自己左右,在这难以捉摸的红尘中,我们要安顿的是自己的内心。

只有不假外物,人才能活得潇洒从容。你光明,世界便不黑暗,你善良,世界便不会丑恶。“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有去掉遮蔽内心的杂念,恢复到本来的“良知”,也就养得了一颗光明的心,无论月亮阴晴圆缺,无论世界悲欢离合,内心总是光明富足。

千古团圆永无缺

王阳明一直认为,孝亲是一种本能。只是这种本能经常被遮蔽。孝顺与否,是一个人的人格,一个善良的人定然是孝的。但是人心却经常被物欲遮蔽,进而变得自私麻木,不再孝顺。“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孝,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就可以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孝。亲情是最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坚强的后盾,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不要因为工作疏忽家人,中秋团圆,共享天伦。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将来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