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修好三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修好三颗心,可以扭转命运

王阳明一生饱受坎坷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逢危机的关键时刻,他总能抓住机遇化险为夷,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也是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如王阳明所言:“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修好三颗心,向内寻求力量,一个人才能扭转命运,真正强大起来。

一颗笃定心

王阳明说:“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人生没有终极目标,纵使花再大的力气,也是徒劳无功。王阳明12岁的时候,有一天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惟读书登第耳。”然而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志不在当官发财,而在悟道成为一个圣贤之人。他曾格竹七天七夜,想从中悟出人生道理,结果积劳成疾,大病一场。此后无论是被冤入狱,还是被贬贵州,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在龙场开悟,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宗师大家。

王阳明说:“后世大患,尤在无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人生有了目标,便有了砥砺前行的勇气。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人生之初就给自己定了宏伟的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目标越来越模糊,以至于到最后成了漫无目的的人生浪游。人的可贵之处,不是常立志,而是立长志。定下人生目标,便以笃定的心,一往无前。这样的人生岂有不成功之理?

一颗不动心

有学生向王阳明请教他的兵法要义。王阳明回答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人生就像战场,胜负只在心动与不动之间。人生坎坷,如果不能从容应对,如何才能渡过余生?只有看得开,放得下,才会过得惬意随性。

王阳明三十五岁时,因为得罪了刘瑾,被捕入狱。王阳明入狱后,为了不使自己意志消沉,便开始在狱中研究《易经》,并且和狱友们讨论学问。后来,王阳明被发配贵州龙场,那里地处荒僻,虫蛇甚多,瘴气流行。王阳明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悟道之余,为仆人唱歌吟诗。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重新学习理学,开始审视朱熹的“格物致知”。最终创立了“心学”。王阳明曾对学生讲:“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原因就是内心的良知被各种私欲遮蔽,迷失了方向。时刻以良知作为人生的最高指引,不因为任何外在的利害、毁誉、顺逆而改变自己的价值坚守,才能“一心不动”,才能内圣外王。

一颗平常心

王阳明说:“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有些事,不必争,争来了反而给自己造成麻烦。遇事顺其自然,物来顺应,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书生出身的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叛乱。然而王阳明并没有因此受到褒奖。宦官嫉妒王阳明,于是怂恿明武宗将宁王放回,亲自去抓捕他。放了宁王无异于放虎归山,但王阳明意识到,如果自己直言上谏,势必会惹怒明武宗。于是他采取了以退为进的办法,自己则退隐江湖。王阳明从而能全身而退。王阳明说:“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心清气朗,与世无争,有谁能与之争锋呢?世界上有些事,是你的谁也夺不走,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有的人,争强好胜,凡事斤斤计较,到头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失去了亲情,友情和爱情。有的人,争权夺利,争来争去,丢了幸福,失了健康,甚至身家性命。得不偿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的烦恼来源于你内心所求太多。人只有屏蔽不必要的诱惑,才能快活自在,而打开快乐的钥匙就是要有一颗不争的心。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纵观历史上凡是有贡献的人物,无一不经过千锤百炼。王阳明一生命运多蹇,然而也正是这凄风冷雨造就了他不屈的人格。王阳明的成功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笃定心,认准了方向,就要勇往直前。拥有一颗不动心,以不变应万变,人生才能柳暗花明。更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得失看淡,才能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