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人生所求,不过良知二字

人生所求,不过良知二字

王阳明说:“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良知,不需要求之于人或书籍,若能发挥致良知,便可成就德业。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才是力量,或者说,以良知为方向的知识才是力量。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非常崇拜王阳明。在他的经营哲学中,到处是王阳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说,要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逻辑,还应当看它是不是符合良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连银行都在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楼,稻盛和夫还是坚持用传统的方式赚钱。他直言炒房固然赚大钱,但是那是投机,不能给社会带来实际的财富。后来,日本楼市经济果真全盘崩溃,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

良知即本心

王阳明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人人都有,成为圣贤还是庸人,只在一念之间,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良知就是个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发,能改变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临突发危机时,无法处理好,原因只有一个:良知被遮蔽,无法发挥威力。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毁誉,确切的说,就是得失之心。

良知是“天植灵根”,它在人的心中是须臾不可间断的,如果被得失之心的私欲所遮蔽,生机就不能显发;如果丧失了良知,人也就成了徒有人形的禽兽。从知到行,为什么中间有这么宽的一道沟呢?因为行是面对最具体的选择,选择关头极难极难。一念之间,往往是电闪雷鸣。

良知即快乐

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人们疲于应付各种外界的问题,生活和事业中有太多的烦恼和无奈。若能用好“良知”这个定盘针,就会发现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心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提升了自己的心性,心兵不乱、万事从容,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圆规为什么能画出完美的圆?因为心已定,脚在动。很多人的生活为什么杂乱无章、充满负能量?因为心不定,脚不动。“良知”虽然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但它却又是内在于人心的,人可以将内心的良知恢复得完完全全,当达到毫无亏欠之际,人自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真乐”境界,自不觉手舞足蹈,快乐无比。

王阳明曾经引用程子的话说:“知之而至,则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致良知了,就会以内心遵循天理为快乐,如果不能,遵循天理就会感觉不快乐。

良知即担当

梁启超曾经称赞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有一天,门人邹守益、薛侃、黄宗明、王艮等人与老师在一起,议论起朝廷中对王学的毁谤、非议。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我现在只相信良知的真是真非,照着本心行下去,没有一点点装体面的打算。我现在已经变成了狂者之心,即使天下人都说我志向高远而言行不一,我也不在乎,我只依良知行罢了。”

“依良知行”“信良知真是真非”,王阳明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心志。他甘愿做一个“狂者”,只认准自心良知本有的是非,不委曲敷衍、不瞻前顾后,也不左右回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阳明用自己的行为给世人做出了示范: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这才是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