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人处世中,争与不争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拥有“水德”,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
不争,是一种气度
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大家,在哲学等方面成就卓越。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志向高远,他认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圣贤”。但因为王阳明个性耿直,不趋炎附势,导致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宦官。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朝中有很多的奸臣嫉妒他。宦官们更是妄图占功,于是怂恿明武宗将宁王放回,亲自去抓捕他。明武宗天生贪玩,不问朝政,但因为王阳明抓捕了宁王而愤愤不平,他责令让王阳明放了宁王,自己御驾亲征!武宗年纪小,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但王阳明很清楚,若此刻放走宁王,就等于放虎归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王阳明知道直言进谏就是往枪口上撞,只会惹武宗更加生气,于是他选择了“不争”,主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劳让给太监张永,自己则躲进寺庙乐得清闲自在。张永得了好处之后就拼命与其他人周旋,王阳明也因此逃过一劫。在那个宦官当政,朝野混乱的时代,王阳明异于常人地看破了尘世,也看透了生死,不再与万事万物相争,开始潜心修道,最终成功悟道!
示弱,是一种智慧
王阳明军功卓著,尤其擅长诡道。他在《陈言边务疏》中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上面四句话,又被称为“示弱四诀”,是王阳明兵法的总纲。遇到强大的对手,千万不要硬碰硬,要么故意丢弃牛马来伪装逃跑,要么隐藏精锐兵力来显示自己弱小,要么假装失败而埋伏,要么暗藏军队实力去假装求和。这种战术成本低、效率高、胜算大。王阳明还说:“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只要对方相信了你很弱,那他就输了。
真正的强者,从不在乎面子,他们只要里子。兵不厌诈,逃跑的姿势再狼狈,只要最终能取得胜利,那就都值得。如果被人一激,就要撸袖子干架的人,一般没什么出息。适当示弱,反而能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鬼谷子说: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善于示弱,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王阳明的“不争”并非懦弱、退缩,而是不再追求眼前之事,将自己的目光放到远处,故而才能一门心思地将“道”研究透彻,领悟其中的真理,成为受人尊崇的哲学思想家。
世事无常,尤其是在名利场上,要想明哲保身,必须懂得“不争”之理。唯有不争,才会无忧。就像老子描绘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为人处世中要明白,往往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因为,不争并非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的大智慧。当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能做到不争名夺利、不居功自傲,遵循天道法则,那就是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高境界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人处世中,争与不争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拥有“水德”,做到善利万物而不争,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
不争,是一种气度
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大家,在哲学等方面成就卓越。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志向高远,他认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圣贤”。但因为王阳明个性耿直,不趋炎附势,导致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宦官。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朝中有很多的奸臣嫉妒他。宦官们更是妄图占功,于是怂恿明武宗将宁王放回,亲自去抓捕他。明武宗天生贪玩,不问朝政,但因为王阳明抓捕了宁王而愤愤不平,他责令让王阳明放了宁王,自己御驾亲征!武宗年纪小,不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但王阳明很清楚,若此刻放走宁王,就等于放虎归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难了。王阳明知道直言进谏就是往枪口上撞,只会惹武宗更加生气,于是他选择了“不争”,主动将平定宁王的功劳让给太监张永,自己则躲进寺庙乐得清闲自在。张永得了好处之后就拼命与其他人周旋,王阳明也因此逃过一劫。在那个宦官当政,朝野混乱的时代,王阳明异于常人地看破了尘世,也看透了生死,不再与万事万物相争,开始潜心修道,最终成功悟道!
示弱,是一种智慧
王阳明军功卓著,尤其擅长诡道。他在《陈言边务疏》中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或捐弃牛马而伪逃,或掩匿精悍以示弱,或诈溃而埋伏,或潜军而请和,是皆诱我以利也。”上面四句话,又被称为“示弱四诀”,是王阳明兵法的总纲。遇到强大的对手,千万不要硬碰硬,要么故意丢弃牛马来伪装逃跑,要么隐藏精锐兵力来显示自己弱小,要么假装失败而埋伏,要么暗藏军队实力去假装求和。这种战术成本低、效率高、胜算大。王阳明还说:“信而从之,则堕其计矣。”只要对方相信了你很弱,那他就输了。
真正的强者,从不在乎面子,他们只要里子。兵不厌诈,逃跑的姿势再狼狈,只要最终能取得胜利,那就都值得。如果被人一激,就要撸袖子干架的人,一般没什么出息。适当示弱,反而能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鬼谷子说: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善于示弱,是一种极高明的智慧。王阳明的“不争”并非懦弱、退缩,而是不再追求眼前之事,将自己的目光放到远处,故而才能一门心思地将“道”研究透彻,领悟其中的真理,成为受人尊崇的哲学思想家。
世事无常,尤其是在名利场上,要想明哲保身,必须懂得“不争”之理。唯有不争,才会无忧。就像老子描绘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为人处世中要明白,往往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因为,不争并非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的大智慧。当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能做到不争名夺利、不居功自傲,遵循天道法则,那就是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