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本 善为志
《卷二十六·续编一·教条示龙场诸生》
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为学之道,责善之心 教条,即旧时学塾中颁布的劝谕性文告,近似于今天的“学规”“校训”。正德三年春,王阳明在龙场安顿下来后,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为一众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希望以此开启民智、教化民风。随着讲学名声日隆,慕名而来的弟子越来越多,为解答诸生关于为学、处事、修身的疑惑,王阳明书就《教条示龙场诸生》,点明修身治学的四项准则 :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 ⊙ 立 志 王阳明将立志放在修身治学的首位,是四项准则中最重要的一项。他认为立志是为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为学的整个过程,强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古代圣贤关于立志的理解,不仅要对现实社会有所贡献,达成一些具体、务实的目标,更要达到一种心境或精神境界,追求道德上的完善。正如张载所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年少的王阳明将“学为圣贤”立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等事,以做君子、成圣贤为人生目标。其一生要么身处环境险恶之地,要么疾病缠身奔波劳碌。无论环境多么艰险、身体多么虚弱,在“学为圣贤”这条道路上他都矢志不渝。纵使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想的都是身为圣贤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自处。正是这份坚定的圣人之志,才开启了他光耀千古的心学之路。正因如此,王阳明在教导既精通儒学,又具备从政才能的弟子时,为避免他们以寻常登科及第为目的,陷入功利化的歧途,他时刻教诫弟子立下成圣的志向,希望他们有更远大的抱负,不以个人功利为目标,心怀天下,为苍生造福。这份远见,也正是王阳明高于世俗常人之处。 ⊙ 勤 学 正所谓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勤学正如初春的幼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因此,王阳明给弟子的第二条修养教诫便是勤学,他说:“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既然已经立志为君子,那就应当笃志力行,勤奋学习。勤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论语》的开篇为《学而》,《荀子》的开篇为《论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王阳明极力推崇勤学之道,并提出与人交往中,相比聪慧、机警、敏捷等优点,更应看重勤奋、踏实、谦逊等品质。为阐释这一思想,他列举了两类人加以说明。一类人是妒忌别人长处,讳言自己短处,只会自吹自擂的人,这种人即便天赋异禀,也只会令人讨厌、鄙视 ;另一类人则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能承认自己的过失的人,他们忠厚诚实、勤学好问,即便较为愚笨,也会受人爱戴和敬重。王阳明希望弟子学习第二类人“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的可贵品质。因此,在儒家圣贤王阳明看来,立志以立学为先,立学以勤读为本,只有勤学好问、谦虚谨慎、奋发向上,才能实现崇高的精神追求。 ⊙ 改 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王阳明将改过视为一种功夫,他认为 :“人孰无过?改之为贵。……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人都会犯错,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才是最为可贵的。因此,他要求弟子们要勇于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就算是圣人,也不免要犯错误,但圣人与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导对于一个有志于圣学的学子而言,不仅是一种告诫,更是一种激励。为让弟子们及时改过,王阳明要求他们时时反求诸己,正确审视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不符合廉耻、忠信的行为,在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方面是否有狡诈、刻薄的恶习。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就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在王阳明看来,无论何人,“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这一思想在他以仁为本、施行德治的社会实践中亦有所体现。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在江西南赣地区制定和推行《南赣乡约》,其中提到:“各寨居民,昔被新民之害,诚不忍言;但今既许其自新,所占田产,已令退还,毋得再怀前仇。”虽然以前的贼寇曾给各寨居民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但既然他们已经改过自新,就不得再怀恨在心。其“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的思想,不仅对树人立德有重要影响,在其施行教化、纯化民风中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责 善 “朋友之交 ,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责善是朋友的相处之道。因此,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的责善之道。朋友是五伦之一,王阳明要求与朋友相处要真诚,还要互相规劝、监督、提醒,使对方的品格臻于至善。关于如何责善,他则认为是讲究方式方法的,比如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要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循循善诱,让对方听从劝告,深思改正,而不是直接揭露他人的过失,痛斥诋毁,让对方无地自容,产生怨恨之心。在王阳明看来,凡是攻讦他人的短处、揭发他人的隐私来沽名钓誉的人,都称不上责善。孔子也曾说:“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同时,责善也是相互的,除了朋友之间应责善劝勉,王阳明还提倡在讲学中师生之间应平等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传统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要恭敬谨持、言听计从。然而,王阳明并不赞成把老师当作不容置疑的权威,认为老师也会有不足之处。面对老师的过失,学生应当谏言质疑,通过“谏师之道”帮助老师“去其非”,构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条示龙场诸生》作为一篇阐发古代教育思想的至文,其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学规,集中体现了王阳明为人治学的道德修养观。在今天学习其所传递的圣贤修养,将经典奉为名师,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而有光辉。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 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1],玩岁愒时[2],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 ;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 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3]也。从吾游[4]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5]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6],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 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7]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 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8]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9]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