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责志 克习气
《卷二十六·续编一·家书墨迹四首·与克彰太叔》
夫恶念者,习气也 ;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
修学之要,在脱习气 《与克彰太叔》收录于《家书墨迹四首》之中,这是王阳明去世后,其子王正亿整理书柜时发现的亲笔书信。克彰太叔既是王阳明的族叔,也是其弟子。身为弟子,克彰太叔常在学业修习上向王阳明请教,《与克彰太叔》就是王阳明收到他的来信后,对其进行的一番悉心指导和点拨的回信。在来信中,克彰太叔提出了自己“善念才生,恶念又在”的困惑。王阳明在肯定其学问修养上的进步后对其疑惑做了解答。王阳明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善念刚萌生、恶念就滋长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不良“习气”没有被根除。修学的人如果本性被习气动摇,那么习气压制住本性,久而久之气质就会发生变化。同时,王阳明也在书信中向太叔克彰传授了根除习气的方法。 ⊙ 志立则习气消 克服习气,首在立志。在《与克彰太叔》一文中,王阳明明确指出:“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在他看来,心中的善念本性会被不良恶念习气所汩没,这都是因为人们没有明确志向。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在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学问之道,他对弟子强调的第一要义便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对友人,他劝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对弟弟守文,他恳切劝导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他将立志比作种树根,认为种树不培根,那再多辛勤灌溉也是无用之功。因此,王阳明提出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意在说明志向是为学的根本,而为学之人只有确立了“志”,才会有奋斗目标,心意专一。 志向明确为何就能渐除习气?“志”与“气”是如何作用的?首先,王阳明所说的“学”是指儒家的“身心之学”,身与心的学问相互作用到精微处其实也就是心与气的关系。关于“心志”与“气”的关系,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公孙丑上》写道:“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在孟子看来,心志是气之统领,志至而气次。而气的根基在人的内心,人心之中若有不安,气便会随之衰颓。因此,修身是正心和养气合一的工夫。继承了这一传统思想的王阳明,也将心志与气机联合起来,认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在王阳明看来,立志持志是养气的功夫,涵养正气的同时也在抵御、辟出邪气,使精神心思凝聚在志上,达到专一的状态。因此王阳明认为,通过立志可以克制杂念和习气,从而实现“志立而习气渐消”。 ⊙ 内自省则习气除 “省察克治”是王阳明提出的修身养性之法,也是对儒家自省、内省、参省等自讼思想的发扬。儒家向来重视自省的修养品德,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荀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继承了儒家思想精髓的王阳明则强调“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意指每时每刻都要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同时王阳明还认为,去除恶习“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将省察克治视为一种破除心中之贼的良方。此外,在《书石川卷》一文中,王阳明还提出通过自我省察可以帮助学子克制议论好胜之心,从而真正达到“学问之道无他 , 求其放心而已矣”的为学境界。在王阳明看来,一旦发现自身恶习,就要像猫捉老鼠般专注、认真,斩钉截铁地抓住并消灭它,绝不姑息、窝藏,如此才能真正彻底实现扫除廓清。 ⊙ 事上磨则习气脱 王阳明曾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因此,他提倡事上磨炼,认为一个人即使有了革除习气的主观意识,但想要立刻变化气质、改变自己,仍然需要花费一番过程,而这个过程即是事上磨炼。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通常只有在遭遇“利害”“变故”“屈辱”等困难考验时,才会正视自己的不良习气,而在磨难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苦难的磨炼,才能真正克服习气。 磨炼之“事”在王阳明心中俯拾即是,如“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郡务虽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实学”等。王阳明认为,世间所有的日常琐事、官司政务、民生社稷等等,无不是能够让人们实现自我提升的磨炼之事。他曾感慨 :“患难困苦之余,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宜必日有所进。养之以福,正在此时,不得空放过也。”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经过“风浪”的历练,才能长见识、益精神、广心志,因此他也常说自己“致良知”的心学思想是在“百死千难”中才得来的认识和体会。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豪杰。王阳明一再强调要积极投身到现实环境中去历练的重要性,只有多吃苦、多经事,才能将浮躁、傲慢等习气磨掉,从而实现变化气质、完善自我的蜕变。 王阳明写给克彰的三味克除之方主要包括“立志持志”“省察克治”以及“事上磨炼”,亦如佛言锻铁造器之功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1修学亦如炼铁,志不立则铁不利,志不恒则铁不纯,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的“锻造”,才能把心中的习气克除,纯净心思。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看到这封家书后,还特意附了一段跋文 :“此吾师明训昭昭告太叔者,告吾人也,可深省也夫!”由此可见其修养克除功夫之发人深省。
别久缺奉状,得诗,见迩来进修之益,虽中间词意未尽纯莹,而大致加于时人一等矣。愿且玩心[1]高明,涵泳[2]义理,务在反身[3]而诚,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所云“善念才生,恶念又在”者,亦足以见实尝用力。但于此处须加猛省。胡为而若此也?无乃习气所缠耶?
自俗儒之说行,学者惟事口耳讲习,不复知有反身克己之道。今欲反身克己,而犹狃[4]于口耳讲诵之事,固宜其有所牵缚而弗能进矣。夫恶念者,习气[5]也 ;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6]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7]其志。久则志亦渐立。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此守仁迩来所新得者,愿毋轻掷。
若初[8]往年亦常有意左、屈[9],当时不暇与之论,至今缺然。若初诚美质,得遂退休,与若初了夙心,当亦有日。见时为致此意,务相砥砺以臻有成也。人行遽[10],不一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