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养正心 求正学

养正心 求正学

原文:
注释

北行仓率,不及细话。别后日听捷音,继得乡录[1],知秋战未利。吾子年方英妙,此亦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寻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家君舍众论而择子,所以择子者,实有在于众论之外,子宜勉之!勿谓隐微[2]可欺而有放心[3],勿谓聪明可恃[4]而有怠志。养心莫善于义理[5],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6]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7]也。

昔在张时敏[8]先生时,令叔在学,聪明盖一时,然而竟无所成者,荡心害之也。去高明而就污下,念虑之间,顾岂不易哉!斯诚往事之鉴,虽吾子质美而淳,万无是事,然亦不可以不慎也。意欲吾子来此读书,恐未能遂离侍下,且未敢言此,俟[9]后便再议。所不避其切切,为吾子言者,幸加熟念,其亲爱之情,自有不能已也。

出处:

《卷二十六·续编一·家书墨迹四首·与徐仲仁》

译文:
不要认为隐匿可蒙混就有放纵之心,不要认为聪明可依凭就有所懈怠。养心最好的办法是研习义理,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精纯专一。不要被流俗所改变,不要被外物所引诱。效仿古代圣贤并向他们学习,千万不要认为这些话不切合实际。
名句:

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

解析:

养性敦君子 修身齐圣贤徐仲仁即徐爱,不仅是王阳明的妹婿,还是其得意门生。徐爱温文敏达、平和纯朴,深得王阳明赏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作为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徐爱奋然有志于圣学,后来还与王阳明同在南京为官,朝夕不离,深得心学真传,王阳明视他如孔子之视颜渊 :“曰仁……吾之颜子也。”由此可见王阳明对徐爱的顾爱之深。此封家信写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是时徐爱17岁,参加浙江省乡试却未能考取进士,故而情绪郁闷受挫。为此,王阳明写信劝慰他看淡一时失利,勉励他“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并鼓励他越是艰难时越是要涵养心性、磨炼自己。 ⊙ 不怠志 王阳明是非常重视“志气”的人。在他看来,成大事者,其志向必须恒久且笃定。“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王阳明一直向弟子强调贪图安逸、旷废时日会带来严重后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担心他们志向不立、志气松懈。因此,王阳明在信中劝诫徐爱 :“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意在提醒爱徒不要以为在细微处没有人监察自己,就可以放纵欺瞒,也不要因为自己天资出众就恃才放旷、松懈志向。空有远大的志向却不踏实行动,终是黄粱一梦。《孟子·尽心上》曾说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意思是,等到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了之后才努力奋发的人,只能算作平庸之人 ;真正的豪杰君子,即便没有那样的伟人出现,自己也会努力奋发。因此有远大志向的人,总是会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无论遭遇多么恶劣的现实环境,都会保持努力和奋发的姿态,不动摇其本心,不遗余力地去实践。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是这个道理。艰难困苦是人品质的试金石,越是艰难时,志向就越要坚定不移。 ⊙ 去荡心 端正态度、约束内心是王阳明一贯主张的自我修养方法。在给徐爱的书信中,王阳明列举了张时敏的例子,说他原本“聪明盖一时”,是个天赋极高的人,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出什么成就,其关键原因就是“荡心害之”。所谓“荡心害之”,就是放纵自我的内心,没有约束好各种欲望、恶念,从而随波逐流、放纵无度,最终一无所成。尽管徐爱天资聪颖,但王阳明认为 :“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人非圣贤,谁能免俗,孰能无诱?即便是品德高尚的人,面对恶俗,都很难独善其身,更何况易受到诱惑的年轻人。在王阳明看来,放纵内心的约束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会给未来埋下隐患,并且助长恶习的养成。因此,王阳明强调“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劝诫弟子不要被流俗改变,不要被外物引诱,而要做到主动远离不好的恶习,抵御欲念诱惑,去除荡心,使自己变得有定力、有约束。去除“荡心”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让内心强大,有恒定的目标和长久的坚持,这样才能端正态度,从而坚持不懈地用功努力。再者还要学会克制。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即是说人有了修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一己之私 ;而能够克服一己之私,才能真正地成就自己。 ⊙ 诚其意 书信中王阳明警励徐爱“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这个毋自欺、不欺瞒的功夫也就是“诚意”。所谓“诚意”就是要做到意念真诚,不管有没有人监督自己,都不能放松懈怠、自欺欺人。王阳明将“诚意”视作圣门教人用功的第一要义。“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修身工夫只是诚意。就诚意中体当自己心体,常令廓然大公,便是正心。”而提倡“诚意”的修养功夫,这也反映了儒家自省、自律的修身原则,认为内心会流露于外表,只有意念真诚了,自然心正,自然身修。所以那些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做尽坏事的人,根源就是意念不够真诚,内心与行为背离,表里不一。此外,王阳明还将“诚意”视为“良知”,“良知”会体察人道德行为的动机,由动机处去行善去恶。当恶的念头萌发时,“良知”会依循判断抑制、消除它 ;当善的念头生发时,“良知”又会不断扩充、推行它。正如王阳明警励徐爱努力自修不要放松懈怠那般,因为刻苦努力的念头不够真诚,就容易知行分离,流于形式。所以做到了“诚意”,也就是做到在意念根本上下功夫,按照“良知”所知的善去努力,从而提升自制力,不使恶的意念转化成行为,从而增强自身道德的自觉性。 ⊙ 善义理 在为学修养上,王阳明对徐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在他看来,徐爱天资聪慧、才华出众,寻常的科举及第,这都不是其才能所在,他希望徐爱能发扬圣学,以圣贤自期。而“善义理”就是圣学的治学门径之一,强调以儒家经典为师、与圣贤同行。如何做到“善”?一方面须有伏案沉册之功,去阅读、钻研圣贤所积淀下来的高水平著作,以经书原典为基础,全神贯注,心会神凝,提升理论思维,理解学问精义 ;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思辨。王阳明早年曾期望通过“庭前格竹”去感悟圣贤“格物致知”之理,却因此变得更加迷惘不解,直到贬谪龙场重新研读《易经》等经典才明白,“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于是顿悟“知行合一”思想。而他从迷惘到通悟的过程,也就是义理“善”之所在。再者,“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学问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作为一个学者,既要有广博的阅读,也要有目的地精读。王阳明因此告诫徐爱“为学莫要于精专”,学问需要有专攻的方向,潜心专研、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成。对此,曾国藩也曾说:“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他认为,尤其是做学问,经则专主一经,史则专熟一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读。只有专一,才会有深刻的体悟。 除了叮嘱徐爱要时刻修养功夫,王阳明还在《示徐曰仁应试》中指导徐爱科考。天资卓越的徐爱不负所望,于正德三年以二甲第六的名次高中进士,任祁州知州,后升南京工部员外郎,转南京工部郎中,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身心学问教导之效。今天,汲取修身养心的智慧,虽不能使人一蹴而就,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习古人克制欲望、正心诚意、以期圣贤的智慧,修葺纷扰的内心,能帮助人们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