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学谦恭 能下人

学谦恭 能下人

原文:
注释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 ;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为臣而傲,必不能忠。象[1]之不仁,丹朱[2]之不肖,皆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一生,做个极恶大罪的人,更无解救得处。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3]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故为子而谦,斯能孝 ;为弟而谦,斯能弟 ;为臣而谦,斯能忠。尧舜之圣,只是谦到至诚[4]处,便是允恭克让[5],温恭允塞[6]也。汝曹勉之敬之,其毋若伯鲁之简[7]哉!

出处:

《卷八·文录五·杂著·书正宪扇》

译文:
千种罪孽百般恶行,都是因为骄傲才产生的。
名句:

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解析: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书正宪扇》是王阳明晚年居家讲学期间写给儿子王正宪的扇面诫文。因为王阳明南赣剿匪立下赫赫战功,王正宪14岁便袭承锦衣卫百户的禄位。处在父辈福荫之下,王阳明担忧他心中难免会滋长傲气。因此,在王正宪17岁这一年,王阳明题诫文于扇面上,希望儿子随带于身,时刻谨记。 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王阳明认为骄傲是罪恶滋生的根源,人的很多弊病苦痛,就是源于傲慢自大。《传习录》也记载着他对“傲”的训诫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骄傲者自视甚高,不肯屈居人下,所以为子而傲,则不能孝顺父母,为弟而傲,则不能敬爱兄长,为臣而傲,则不能忠于君上。骄傲的下场,王阳明常以丹朱和象做例子,前者因骄傲而品性不端,后者因骄傲而生罪,最终都成了罪大极恶的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王阳明因此将“傲”视作“众恶之魁”“人生大病”,对儿子提出“去傲”的修养要求。而“去傲”的关键就在于“谦”。 ⊙ 谦生德 人无德则不立。古往今来圣贤大儒皆以德修身、以德明智、以德服众,而谦虚就是其中重要的修身美德。深谙此理的王阳明平生以谦逊自持,一生七次擢升官职,五次都是赫赫有名的征战之功,但他从来没有居功自傲。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朝廷特封新建侯之爵位以酬其功,但王阳明却认为自己只是行本分事,受封后多次上疏请辞封赏,希望归乡养病。无论声名如何显赫、多少殊荣加诸于身,王阳明一直藏锋敛迹,持盈若亏。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还得到雍正皇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显赫一时。可其人放纵骄横,不懂得收敛自谦,得势之后居功自傲、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使得弹劾他的奏章接踵而至,最后落得削官夺爵、败走自尽的下场。谦生德,傲则败德。古人说“自伐者无功”,认为喜欢自我夸耀之人无法建立功勋,意在规劝人们为人要谦逊恭敬。王阳明一生受益于谦虚的品质,所以才将谦虚作为示子教诫的美德,希望通过自身写照,言传身教,让孩子也实受其福。 ⊙ 谦则敬 《周易·谦卦》认为“谦,尊而光”。像尧、舜这样的圣人,正是由于谦到至诚处,才能做到允恭克让、温恭允塞。王阳明以孝悌之道,对儿子正宪阐释谦虚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要心中恭敬,做到“有人无己”。“有人无己”即是指目中有他人。而目中无人者,眼中只看得到自己。只有做到“有人无己”,才能善见人长,学会谦虚。所以王阳明教诲弟子 :“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所谓“有我”与“无我”的区别,便在于能否礼人下己、虚己受人,达到真正的内谦。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到赵括其人:“赵奢子赵括,自少喜谈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一览而尽。尝与父奢论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虽奢亦不能难也。”即是说,赵括目中无人,甚至连父亲都不放在眼里。父亲赵奢因为了解儿子骄傲自矜、纸上谈兵的性格而极力阻止他领兵出战,但赵括自以为是,将父亲的劝告置若罔闻,最终在与秦军的对战中兵败身亡,并导致40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可见“谦”与“敬”紧密关联,“谦”主内以束己,“敬”执外以待人,内外统一才为恭谦。在为人处世中,只有谦虚为人、恭敬待人,才能让他人愿意靠近自己,砥砺进步 ;反之,如果骄慢倨傲,总是自以为是、轻视他人,只会饱尝恶果。 ⊙ 谦则能下人 学谦虚还要“能下人”。“能下人”就是能放下身段,不盛气凌人。盛气凌人、轻视他人之人,都是缺乏修养的目光短浅者,而有修养的君子,即便身处高位,也能虚己下人。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曾提到很多颇有才华却不得志之人,他说这些人心高气傲,参加乡试的时候骂乡试题目,参加会试的时候骂会试题目,骂了同学骂考官,一路骂下去。最后却“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所以曾国藩规劝弟弟们求学一定要谦虚,切勿恃才傲物。谏诤之臣魏徵也曾言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是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溪流江河都汇聚于其中。而人也一样,只有虚己下人,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够虚怀若谷、海纳百川。 此外,谦恭还是重要的家道文化。良好的家风会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成为浸染后人的传家宝。古人云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深明此理的王阳明从而十分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作此诫文,是想通过“去傲存谦”的道德修养,让孩子明白世袭的官爵是靠祖父辈拼搏奋斗而来,若因此自满倨傲只会毁了自己。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封皇族,这使得明末时载于《玉牒》的皇室宗族子孙就有二十多万人,这些人躺在祖先荣誉、血统关系账本上,闲逸度生,不思进取,大多成了营营扰扰的庸碌之辈。而到了清代,仅凭血统关系享受特权的八旗子弟就高达二百多万人。优越的家庭背景、唾手可得的地位与尊荣,让这些贵族子弟“习于骄恣浇薄”,最终因骄纵傲慢沦为衰颓腐败的寄生虫。所以,越是富贵显达越要克己修身,戒骄戒躁。为此,作为长辈的王阳明以身作则,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将最好的谦虚克己之德传给后人,让后人在良好的家风环境下熏陶成长,使家道精神长久流传。 令人欣慰的是,王阳明诫子谕儿的苦心没有被辜负。王阳明去世后,其弟子邹守益在祭奠先师时,题写道 :“先师阳明夫子家书二卷,嗣子正宪仲肃甫什袭藏之。……喜曰 :‘是能授简不忘矣!’”他用“授简不忘”的典故,印证了王正宪承父遗训、谨遵教诫的事实。邹守益还称赞正宪:“仲肃日孳孳焉,进而书绅,退而服膺,则大慰吾党爱助之怀,而夫子于昭之灵,实宠嘉之。”王正宪读书敦行、谦恭有礼的良好表现,正是王阳明诫子家训的力量所在,也是王阳明倾力培养的良好家风得到传承的有效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