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礼法 行孝义
《卷二十六·续编一·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遵礼而行,尽孝由心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于福建漳州围剿盗匪大获全胜,班师回赣州之际,听闻家中王正思等侄儿学业大有进步,感到十分欣喜,于是寄去家信以褒奖鼓励。此外,王阳明还在家信中告诫侄辈,民风日下,习俗移人,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脱去凡近,以游高明”并非易事,因此要时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并将此作为自己读书为人的根本。 ⊙ 仁乃为人之本 儒学创始人孔子将“仁”视为统贯所有道德的总德,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论语》里关于“仁”的定义是“克己复礼为仁”。曾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概括为“忠恕之道”。孟子的仁爱思想更加注重“恻隐之心”,将“恻隐”之仁爱视为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王阳明继承孟子的仁爱良知思想,并将其与宋代学者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阐释充分融合,提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意为圣人具备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之心,将天下的事视为自家的事,将国家的事视作自己的事,并以此阐明无分别的仁爱之心其实是人人都具有的良知。此外,王阳明还在“天地万物之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其心学特色的良知学说,并将良知视为“仁爱”“礼法”和“孝悌”的内在本质。在他看来,致良知即是仁、礼的实践过程和根本表现。 ⊙ 礼为仁爱之表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不仅包含人在社会中的种种行为规范,还涉及人的道德层面。其中礼治思想是指通过合乎于礼的准则来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保障社会秩序。春秋时期,孔子在充分继承西周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根本、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思想体系。之后孟子、荀子,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依仁以成礼”以及“设礼以显仁”等新思想。宋明时期,理学大兴,传统儒学中“仁”与“礼”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地随着“理”这一概念的加入有了全新的阐释。宋明时期的儒学者认为“礼”是“理”在社会的具体表现。因此,王阳明在宋代“理”“礼”关系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仁礼存心”、“礼”即“理”的思想。 王阳明在其心学思想中更强调“礼”的内在作用。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在与弟子论学传教的过程中,王阳明将良知观与儒家仁爱思想结合,对传统礼治思想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思想。他将礼等同于内在本心的天理,是良知的一种表达。在这种语境下,礼治就等同于心治,而约礼也就是以礼的精神约束人的思想,使人们可以保持心体纯粹澄明的状态,最终实现礼治与天理良知的统一。 此外,王阳明还教导弟子和家人尊崇礼法。例如,曾有弟子问王阳明 :“祭祀天地和觐见皇帝时礼节繁缛,而这些礼节是否都必须要学习掌握?”王阳明回答 :“礼节步骤固然需学,然而祭祀天地和拜见皇帝时是否拥有虔诚、崇拜的内心则更为重要,否则礼节只起到了表面的作用。”之后,王阳明进一步解释道 :“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表面上尊敬周王,帮助弱小的诸侯国对付夷狄,世人都将齐桓公视为圣人,然而,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能够称霸,耀武扬威罢了。所以他拜见周王的种种礼节、向世人宣传的种种大道理其实都与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相违背,这就不是真正的遵礼,更不是天理了。”由此可知,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遵循了自己的良知本心,才能够真正的遵循礼法。 ⊙ 孝悌为良知之行 孝悌是良知的外在表现形式。王阳明曾提出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见,孝悌是人之本性,也是良知的发端。在《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中,王阳明提出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 ;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意为道理不存在于人心之外,因此不应在内心之外去探求道理。同样,孝与不孝都与外物无关,关键的是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如果有了孝敬之心,那就等同于有了孝敬之理 ;若没有孝敬之心,则就没有孝敬之理。由此可知,“良知”是孝道的基础,而孝道则是“良知”的呈现。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作为孝的本原,还是每个人内在认识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因此,王阳明不仅教育弟子和家人要存孝道之心,自己更身行力践、行孝尽孝。父亲王华去世后,王阳明在守孝期间一改平时书信中“守仁”“某”等自称的习惯,而以“孤”或者“孤子守仁”代之。此时的王阳明虽已过半百之年,但父亲的去世却让其自称为孤儿,由此可见王阳明内心对父亲的尊敬和怀念。此外,王阳明还总结出“孝”的三重境界 :其一是保障长辈基础的物质生存条件,不让其受饥饿之苦,这是尽孝最基础、最根本的要求 ;其二是要在心中时刻念及父母,在家就多陪伴,外出远行则多写家信报平安,不让长辈担心 ;其三是要让长辈老来有所消遣,精神有所寄托,不空空度日,安享晚年。 学问之大道始于明德,而止于至善。“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与其说是王阳明对子侄的教导,不如说是他对天下读书人的教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存仁爱、遵礼义、行孝悌依然是新时代青年应该传承与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
近闻尔曹学业有进,有司考校,获居前列,吾闻之喜而不寐。此是家门好消息,继吾书香者,在尔辈矣。勉之勉之!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1]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2],斯可矣。吾惟幼而失学无行,无师友之助,迨今中年,未有所成。尔辈当鉴吾既往,及时勉力,毋又自贻他日之悔,如吾今日也。习俗移人,如油渍面,虽贤者不免,况尔曹初学小子,能无溺乎?然惟痛惩深创,乃为善变[3]。昔人云 :“脱去凡近[4],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吾尝有《立志说》与尔十叔,尔辈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方虽传于庸医,药可疗夫真病。尔曹勿谓尔伯父只寻常人尔,其言未必足法 ;又勿谓其言虽似有理,亦只是一场迂阔之谈,非吾辈急务。苟如是,吾末如之何[5]矣!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今虽干戈扰攘中,四方有来学者,吾亦[6]未尝拒之。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今幸盗贼稍平,以塞责求退,归卧林间,携尔曹朝夕切磋砥砺,吾何乐如之!偶便先示尔等,尔等勉焉,毋虚吾望。正德丁丑四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