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守戒谕 致良知

守戒谕 致良知

原文:
注释

近两得汝书,知家中大小平安。且汝自言能守吾训戒,不敢违越,果如所言,吾无忧矣。凡百[1]家事及大小童仆,皆须听魏廷豹断决而行。近闻守度[2]颇不遵信,致抵牾[3]廷豹。未论其间是非曲直,只是抵牾廷豹,便已大不是矣。继闻其游荡奢纵如故,想亦终难化导。试问他毕竟[4]如何乃可,宜自思之。守悌[5]叔书来,云汝欲出应试。但汝本领未备,恐成虚愿。汝近来学业所进吾不知,汝自量度而行,吾不阻汝,亦不强汝也。德洪[6]、汝中[7]及诸直谅[8]高明,凡肯勉汝以德义,规汝以过失者,汝宜时时亲就。汝若能如鱼之于水,不能须臾而离,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9]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家中凡事不暇一一细及,汝果能敬守训戒,吾亦不必一一细及也。余姚[10]诸叔父昆弟皆以吾言告之。前月曾遣舍人任锐寄书,历此时当已发回。若未发回,可将江西巡抚时奏报批行稿簿一册,共计十四本,封固付本舍带来。我今已至平南县[11],此去田州渐近。田州之事[12],我承姚公[13]之后,或者可以因人成事。但他处事务似此者尚多,恐一置身其间,一时未易解脱耳。汝在家凡百务宜守我戒谕,学做好人。德洪、汝中辈须时时亲近,请教求益。聪儿[14]已托魏廷豹时常一看。廷豹忠信君子,当能不负所托。但家众或有桀骜不肯遵奉其约束者,汝须相与痛加惩治。我归来日,断不轻恕。汝可早晚常以此意戒饬[15]之。廿二弟近来砥砺如何?守度近来修省如何?保一近来管事如何?保三近来改过如何?王祥等早晚照管如何?王祯不远出否?此等事,我方有国事在身,安能分念及此?琐琐家务,汝等自宜体我之意,谨守礼法,不致累我怀抱乃可耳。

出处:

《卷二十六·续编一·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译文:
我这一生的讲学主题和内容,只是“致良知”三字。
名句: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解析:

千教万教,良知之教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少数民族动乱,朝廷派王阳明前去广西平定叛乱。当时他肺病严重,曾试图上书请辞归养,然而并没有得到批准,只能拖着病躯前往。临行前,有感此行有去无回,他将家中各项事务安排妥当后,又在去往广西的途中,给长子王正宪连续寄去两封家书,事无巨细,做最后叮嘱。 王阳明在信中督促王正宪认真读书,亲近德行高洁之人,并传授他治家之方。王正宪虽是过继子,但王阳明向来对其视如己出,希望他能成长为品行高尚之人,担负起管理家族的重任。他不厌其烦地在家信中嘱咐正宪要虚心向贤德的长辈多请教,在家务上听从其亲信弟子的管理,严格遵守门规家训。还教导王正宪如何管理下人、处理族中关系。他立下家规诫谕,要求家中子弟都要收敛低调,严守礼法,警诫家人不得听人哄诱更改其中内容,并对王正宪强调“但家众或有桀骜不肯遵奉其约束者,汝须相与痛加惩治”。后来,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高度评价此封家信,称它是“一善一药”。 总结王阳明一生对王正宪的家训教育,核心思想不过三字 :致良知。他也在信中语重心长地说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在王阳明看来,人的良知与生俱来,人人具有,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在写给邹守益的信中,他说 :“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可见王阳明认为,只要心有良知,依靠良知,无论遇到何种风浪,都可以抵达自在之境。也因此“致良知”这三个字在《王阳明全集》中俯拾皆是,只是在家书中,这是唯一的一次。 从教育角度看,致良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的培养。而这种人格,即是学做好人。早在王正宪年幼时,王阳明便写下《示宪儿》进行“心地”教导:“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他用贴切的比喻,形容人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 ;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烂掉。其“心地”教育,即是致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心所发出的意,就是念头,念头正时是好人,念头歪时是坏人。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良知本心。对于一件事,你的念头是好的,你就是好人;对另外一件事,你的念头是坏的,你就又成了坏人。在给族中长辈的家信中,王阳明也多次叮嘱他们要教育王正宪学会做好人、成良士。《又与克彰太叔》中写道 :“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意为王阳明并不希望儿子为了举业功名而读书,而是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懂得遵守礼法,孝顺善良。后来,明代“江西四谏”之一的王阳明弟子陈九川还将先师在这封家信中对“致良知”的解读归纳为“诚爱恻怛之心即是致良知”,认为这是“先师平素教人不倦者”,在家书中对此反复提及就是希望正宪等王氏后辈能传承不息。所以,此信对于阳明心学,甚至王阳明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致良知是不断地修行磨炼。王阳明告诫王正宪,要用“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并推及事事物物的修养中。人在与外物接触时,会受到物欲引诱,良知会受昏蔽,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所以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除私欲,事上磨炼,使“良知”透彻如明镜。而王阳明强调的事上磨炼,是指在道德实践中用功,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强调“事”是“良知”的载体,是良知功夫的场所。他反对知行不一、只说不做,倡导亲力亲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且这种持续不断的磨炼功夫是极其不易的。王阳明一直说,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致良知”的艰苦启示人们,无论生活中会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不断克服困难,坚守本心。“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人们为了寻求信念而奋斗不止的过程。 “致良知”说是王阳明自认为最成熟和完备的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圣门正法”。所以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他始终不忘叮嘱儿子要谨遵良知教诫。而王正宪也没有辜负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其弟子钱德洪曾在信中对王阳明说 :“正宪的确是可塑之才,日渐高明,未辜负您的所望。”弟子邹守益也对王正宪做出高度评价,认为他践行了王阳明的诫谕,是一个具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通过这些评价,足以见王阳明确立道德良知对于建立良好家风、门风的重要作用。今天研究他的“致良知”教育思想,对培养优秀人格、道德履践仍具有启示和警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