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严治学 身先之

严治学 身先之

原文:
注释

古之教者,莫难严[1]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2]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3]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4]。源之弗洁,厥流孔而[5]。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曰惟自欺。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予知新,患在好为。凡我师士,宜鉴于兹。

出处:

《卷二十八·续编三·杂著·箴一首》

译文:
古时候的教育,最难不过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他的学说才会受到尊重,教学才能得以实施。
名句: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解析: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 自古以来,师道在儒家思想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教育家的王阳明,既是儒家师道观的重要传承者,也是开拓者。明中叶,因僵化刻板的科举考试制度,师道式微,王阳明感慨道 :“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芜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为恢复古代圣学,他创新继承《礼记》中“师严然后道尊”的思想,作《箴一首》(又名《严师箴》),提出“师严道尊”的教化原则,强调尊师重道的教化理念,并将其作为师者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在中国古代,老师与天、地、君、亲并列,受到世人尊敬。《周礼·天官冢宰·小宰》将教职作为邦治之职,并置于崇高的地位。后来儒家学者思想对师道文化影响很深,荀子提出的师道尊严思想,受到历代学者推崇 ;韩愈复著《师说》,倡导人们“尊师学道”,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朱熹认为师道先有“道”才有“尊严”;王阳明则倡导“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儒家“师道”思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师传之道”,指称师者向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师者应向学生阐述事物本原,传授事物自然规律 ;另一方面是“为师之道”,指师者在履行职责时应秉持的原则与价值追求。《礼记·学记》中说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教师受到尊敬,道才能被人尊重 ;学问受到尊崇敬重,道才能被很好地传承。由此可见,化民成俗必须要先形成敬学之风,而想要“知敬学”就必须先懂得尊师重道。 ⊙ 施教之道,在胜己私 身教胜于言教体现了古人对师者“正人先正己”的要求。即教学之道,师者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克念胜私的慎独功夫。王阳明在讲学的过程中向来强调克制一己私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不应以科举为目的 :“然自科举之业盛,士皆驰骛于记诵辞章,而功利得丧分惑其心,于是师之所教,弟子之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在他看来,师之所教与弟子之所学,皆应以身心知识为主,增强克己私欲的功夫。古往今来,教育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通过教育不断使人格得以完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王阳明还针对当时的教育问题,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基础上提出了“致知力行”“知行合一”,而这些见解和主张,对纠正我们当前教育工作的偏失,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 博学知新,教学相长 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谓“温故知新”就是融汇新旧、贯通古今的能力,这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条件。师者,不仅要博览群书,在某一学科方面有深厚的造诣、独到的见解,还要能够“温故而知新”,并以知促行。王阳明说 :“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予知新,患在好焉。凡我师士,宜鉴于兹。”就是要求教师要按教学秩序施教,不断学习新知识,不要既没有真才实学又好为人师。再者,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提升自己,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礼记·学记》中说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一方面,教师要常常反省自己,根据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施教于行,润泽心灵。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用正面视角看待学生,不能过分强调教师地位的尊崇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应当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了解其短板,做到因材施教。王阳明讲学时,门人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各有千秋,王龙溪天分高爽,而钱德洪谨厚老成。面对为人处事棱角还未消融的王龙溪,王阳明重点强调“随机引导”,适时进行启发式教学 ;而面对对老师的学说深信不疑的钱德洪,王阳明则更加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理性检验的能力。王阳明总结教学方法时也说道 :“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 ;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从教学效果来看,钱德洪与王龙溪确也在王阳明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所长,学术造诣极高,对心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师道逐渐衰微的时代,王阳明以《箴一首》重振师道,并身体力行,从师道的内涵与标准向世人证明儒学之道是不能被世俗所扭曲的。在当下,以古师道为鉴,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师道文化中的精髓,势必会迸发出更灿烂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