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轻功名 重良知

轻功名 重良知

原文:
注释

闻人邦允者,阳明子[1]之表弟也,将之官[2]闽之苍峡[3]而请言。阳明子谓之曰 :“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 ;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夫进[4]非科第,则人之待之也易以轻,从而自轻者有矣 ;官卑,则人之待之也易以慢[5],从而自慢者有矣。夫科第以致身[6],而恃以为暴,是厉阶[7]也 ;高位以行道,而遽以媒利[8],是盗资[9]也,于吾何有哉?吾所谓重,吾有良贵[10]焉耳,非矜与敖之谓也 ;吾所谓荣,吾职易举焉耳,非显与耀之谓也。夫以良贵为重,举职[11]为荣,则夫人之轻与慢之也,亦于吾何有哉!行矣,吾何言!”

出处:

《卷二十二·外集四·序·送闻人邦允序》

译文:
要自重,不要因为自己的官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就自轻自贱 ;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要因为官职卑微,就懈怠敷衍。
名句:

重矣,勿以进非科第而自轻 ;荣矣,勿以官卑而自慢。

解析:

位卑不自轻,良知以为重 世人热衷科考、入仕为官,大多是看重功名富贵。然而王阳明却坚持 :“君子之仕也以行道。不以道而仕者,窃也。”意在说明君子入仕从政不应以俸禄功名为目的,而应该以“行道”为归宿。所谓“道”,即是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君子为官应施道于民,为民请命,不为官也应修己以安百姓,而这种道义精神也已融入王阳明的良知思想中。他以“行道”精神鼓励自己的后生子弟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正德七年(1512年)春,王阳明的表弟闻人邦允在春试中落第后决意出仕。在明代,文官以科举考试为进身的正途,轻视不参加科举直接进入官场的官员。王阳明的表弟邦允因进非科第,受命到福建苍峡当巡检司巡检(又说被任命为驿站驿丞),官从九品。这在明代是最低一级的官职,因此邦允不免感到失落。为劝慰表弟,王阳明特作此赠序,勉励他不要因为非科举出身而自轻自贱,也不要因为官职低微就懈怠敷衍 ;即便被别人看轻,也要尽忠职守,爱惜品誉,造福一方百姓。在家信《寄闻人邦英邦正》中,表弟邦英、邦正认为为官举业会影响圣贤之学,王阳明开导他们,“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程子云 :‘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入仕为官与圣人之学并不矛盾,两者本来就不须彼此偏废,为官举业就是在践行圣贤之道,因为追求圣贤之道不能每天只高谈阔论仁义道德,否则只会落入“务外好高”的空虚时弊。因此,以良知之道为官,就要明白无论职位高低,所有身体力行的努力都是一种“道”的自修。 ⊙ 为官即为学 做学问不应该成为求仕的手段,为政也不能丢掉为学的根本。《王阳明全集·书朱子礼卷》中就记录过一个故事 :嘉靖三年(1524年),王阳明受邀到绍兴稷山书院讲学,期间诸暨县知县朱子礼曾多次来向王阳明请教如何做好地方官。第一次王阳明并没有直接告诉他管理的办法,而是告诉他如何自修做好学问。朱子礼受教后认真反省自己,以明德修己,通过检讨反省而明白了自己的心性 ;以己推人,从而知道了民众到底喜欢、讨厌什么。三个月后,朱子礼的县政工作初见成效,他又向王阳明请教。这一次王阳明不谈学问之道,直接告诉他管理县政的方法。朱子礼回到诸暨县后,结合之前的学问收获,悟出做官就要将自我真正融入民众中去的道理,于是在方法上践行王阳明所教之法,真正做到了“平民之所恶”“从民之所好”“顺民之所趋”“警民之所忽”“拯民之所患”“复民之所同”,使得县政工作有了显著改善,他因此感慨“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意为为学和为官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为政是为学的延伸与验证,为学是从政的基础和预备,二者共修,才能互相裨益。 ⊙ 为官当为民 北宋理学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向来为历代读书人所传颂,而为民请命也是王阳明的政治理想。王阳明每到一地任职,都要求部属视民如子。他曾说 :“各官务要诚爱恻怛,视下民如己子,处民事如家事,使德泽垂于一方,名实施于四远,身荣功显,何所不可。”他认为,既为父母官就要履行好自己为民请命的职责,如果在其位不谋其职,官职反倒成了惹祸的根源,于民不利,于己更损。《苏轼九章》评价苏轼 :“四十年,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凡所到之处,百姓无不爱戴感念,世代相继。”苏轼每到一处,无不把百姓的事情、利益放在心上,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百姓攻坚克难,即便为民办事得罪朝廷权贵多次被贬,依然初心不变。 “民”是圣人之道的承担者,也是道义精神的根本所在,当官为民就是在践行“道”的使命与责任。也因此,王阳明极力批评“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为官态度。他任两广总督期间,对地方官员“偷惰苟安侥幸度日”的行为十分愤慨。在《禁革轻委职官》中,他批驳道:“大抵天下之不治,皆由有司之失职 ;而有司之失职,独非小官下吏偷惰苟安侥幸度日,亦由上司之人不遵国宪,不恤民事,不以地方为念,不以职业经心。”意为国家治理不好导致社会动荡,是由于政府的失职 ;而政府的失职,并非只是基层小官懒惰怠政,其上层官员肯定也存在不能以身作则、不遵行国家法度、不体恤民情、不恪尽职守的现象。一旦社会动荡、制度废弛,大小官员都难脱其咎。因此做官无论大小,都当行“为民之举”。只有从根基做好,才能实现科举入仕的真正目的。 ⊙ 为官必致良知 良知是不必经过考虑和学习的道德本能。在王阳明看来,为官者拥有良知才能对民众的苦难和不幸产生恻隐之心,从而产生急切拯救的心情。王阳明在江西庐陵上任知县时,当地民众涌入衙门,一片喧哗。有衙役想将这些百姓赶出衙门,却被王阳明拦下。他认为,“坐视民困而不能救,心切时弊而不敢言”,那要知县一职还有何用?之后,王阳明为减轻赋税,免除庐陵当地的葛布税,将官衙署牌“肃静”“回避”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还呼吁为官者“垂怜小民之穷苦,俯念时势之难为”。晚年王阳明在征伐龙南、三浰时,深知造反的“乱民”或是被官府所迫,或是被大户所侵,或是被豪强所夺,只是一时错起念头,才到山中造反抢劫。他怜悯这些“乱民”的不得已,于是采取“重抚轻剿”的策略,将造反的“乱民”包围在山中,围而不剿,还派人送去米粮、酒肉、银钱、布匹等物品进行安抚,使很多“乱民”颇受感动,最终多部首领率部投诚,不废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地方动乱。王阳明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即是通过致良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做到政在亲民。 晚年的王阳明极力倡导“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良知学说,而以明德为体、亲民为用的思想皆不外乎“致良知”。在他看来,人人皆有良知,官员的良知就是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做官为百姓谋福利才是真正的远大志向。他曾通过“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为官就要有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哪怕自己身受委屈,也要多行利民的善政,如此才能上报社稷,下以益民。王阳明用其恪尽职守的一生诠释了“良知”的真谛。他在序中告诫表弟要“以良贵为重,举职为荣”,德行天下,为民请命,才能良知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