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训蒙幼 启蒙智

训蒙幼 启蒙智

原文:
注释

幼儿曹[1],听教诲 :勤读书,要孝弟[2]。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

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出处:

《卷二十·外集一·赣州诗·示宪儿》

译文:
要勤奋苦读、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要谦恭待人,遵循礼仪。节制饮食,戒除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图名利。不要任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责备别人,但求管好自己。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是有志气的表现 ;能够容得下别人,是成大事的气度。凡是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善良,是贤良之人 ;心怀恶念,便是凶恶之人。人就如同树上结的果实,心就像果实的根蒂。如果根蒂坏了,果实必然会坠落。
名句:

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解析:

童蒙之学以正心为本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因异地为官,对儿子王正宪疏于教导,于是趁家中叔父前来探望之际,提笔书就字字箴言——《示宪儿》,以示训导。本文采用“三字经”的形式,三字一句,言简意赅,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蕴意深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正如欧阳修所言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心正则言实,身正则行端,童蒙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修身正心。因此,王阳明从勤学、循礼、律己、向善等方面告诫王正宪要修炼好四颗“心”。 ⊙ 勤读尚学之心 王阳明认为“勤读书”是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勤学好读是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从王阳明六世祖王纲开始,王氏祖辈族人饱读诗书义理,耕读传家,后人曾赞誉“不失‘江左望族’余风”。出身书香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勤学好读,即便被贬至龙场瘴毒之地,也不忘研习儒家经典。对儿子王正宪的教育,他亦重视培养其勤学好读的习惯。直至晚年,仍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叮嘱王正宪“读书敦行,是所至嘱”“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以此敦促儿子每日耕读,日益精进,以明事理,润泽后人。所谓明事理,即要懂得辨善恶、明人伦、守礼节、知荣辱,认识内心的良知。因为王阳明认为,读书既能唤醒心中的“真知”,又能激发内心固有的善良和智慧。此外,王阳明年少时便立志“读书学圣贤”,认为只有通过勤读,才能明辨事理、居仁由义,最终修身立世,成为圣贤。因此,于王阳明而言,教育子弟后人勤读苦学,是明事理、学圣贤的不二之选。 无独有偶,纵观历史上名门望族的家规家训,好读尚学皆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其家训《勉学》中表明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黄庭坚在《题胡逸老致虚庵》一诗中也道尽勤读智慧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他们都认识到家族的文脉赓续,不是靠财富继承,也不是靠官位世袭,而是靠文化智慧的传承。父辈积攒下来的财富再多都有用尽之时,唯有书香、品德,可以润泽久远,世代绵延。“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勤读书”三字置于《示宪儿》之首,可见王阳明对此事之重视。 ⊙ 谦恭循礼之心 “学谦恭,循礼义”,是王阳明家训强调的第二条要义。他认为内心谦虚、外表恭敬、依循礼节、遵守礼制是一个人修养德行的基本,所以要注重培养谦恭的品德。通读王阳明的著作不难发现,他常将谦恭和礼仪并立,认为孝悌是谦恭与循礼的集中表现,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心怀他人,才会具备谦恭之心 ;而不孝、不忠、不慈、不信,往往就是源于内心的自大傲慢。所以王阳明在《示宪儿》中强调 :“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要求儿子学会以谦恭修身,宽以待人。此外,王阳明还强调,童蒙教育还要晓之以“礼”。在王阳明看来,“礼”本身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盖天下古今之人,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古之圣贤制定礼仪的依据是“人情”。“人情”不是个人感情,是普遍性的情感。这种普遍性的本质便是人心中的良知。所以他教导儿子遵循礼仪,其实是在唤醒孩子心中的良知。再者,良知不能只靠空讲道理,还需要“致”的功夫。“循礼”就是让孩子实操演练,在行为举止中感受、体会良知教化。比如教育孩子见人要礼貌问候,他们才会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尊重。如果没练习过,孩子在应对之时就会张不开口、弯不下腰。“循礼”的规范本身切合实际,灵活多变且有趣有用,更多是在引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激发他们内心的敬畏感与责任感,从而培养谦恭的德行。 ⊙ 节制律己之心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自由嬉戏,心中尚无尺度可言,所以需要约束,而训蒙家规就是在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规则意识。在《示宪儿》中,王阳明用二十四字告诫王正宪 :“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在饮食、游戏、贪欲、性情等方面对王正宪提出了严于律己、节制自律的要求。在王阳明看来,贪图享受,欲望就会被不断强化 ;放纵情绪,心智就会日渐迷失。如果不懂得欲壑难填,恪守不住底线,终会自食恶果。古人常警诫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安逸滋生腐败,所有功业都会在玩乐放纵中被荒废。贪一时之快,往往抱憾终身。所以节制律己就是教会孩子主动克制欲望,给心灵加上有节制的闸,维持好内心的平衡,淡然处之。 ⊙ 良知向善之心 王阳明在《示宪儿》结尾强调:“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众所周知,王阳明家训的核心就是良知教育,在此,他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来阐明,人就如同树上结的果实,人心就像果实的根蒂,如果根蒂败坏了,果实必然会坠落。王阳明教导孩子存好心地,即是认为做一个品德情操高尚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心存良善才能成为真正的良士。 王阳明贬谪至龙场时,环境险恶,居无定所 , 甚至被当地官吏迫害,可他内心却依然向善,认为“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主动对当地少数民族抱以亲善友好的态度,不知疲倦地“讲学化夷”, 朝夕相处而不以为陋。正是因为有良知之心的指引,周遭环境的艰苦磨难,不曾让他有半点儿动摇。此外,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人人有之,所以孩子同样也可以致良知。王阳明的弟子曾认为孩子不能格物致知,所以只教他们洒扫、应对之类的基本礼节知识就可以了。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并语重心长地解释道 :“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良知应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而洒扫应对就是一件事物,孩子的良知只到这里,但他如果依从良知去行事,做好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可见,人人皆可致良知,只是每个人致良知的方式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致的良知也不同。因此,孩子只要依据内心良知,在实际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便是完成自己的修行。 《示宪儿》这则训蒙家规,短短百余字,却道尽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勤读尚学”“谦恭有礼”“节制律己”“良知向善”,其核心就是通过正心以修德。跨越时空的局限,王阳明的童蒙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可为人们教育子女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提供行为规范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