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 至千里
《卷四·文录一·书一·寄诸用明》
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
宁静以致远 厚积而薄发 诸用明是王阳明的妻弟,才华横溢却不求仕途,一生乐善好施,深得王阳明赏识。正德六年(1511年),王阳明得知诸用明的两个儿子诸阶、诸阳都参加了科考,甚是担忧。他认为年少得志容易心浮气躁、自大轻狂,从而贻误终生,因而不赞同年轻人过早博取功名。因此,写就此信警醒诸用明,劝道 :“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希望诸用明不要急于让两个孩子参加科考,而是引导他们踏实治学、积累沉淀。王阳明也解释了自己不汲汲于功名的原因 :“所以汲汲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即便当时他已悟出“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仍然觉得学无所成,一心想提高自身学问,因岁月不待,精力有限,难有成就。这也体现了王阳明希望后辈涵养身心、厚积薄发的期望。 ⊙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陈继儒曾在《小窗幽记》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意在告诫世人,人想要获取成就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早开的花朵必然早凋,善于积蓄能量的飞禽必然高飞。没有长久的涵养积累,过早崭露锋芒,只会早早竭尽力量而枯萎。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即便起点低,只要踏实积累,也能大器晚成 ;而起点高,切不可沾沾自喜、锋芒毕露,而是应该懂得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否则,便会如同空中楼阁般根基不稳,一经风雨,必将倒塌。年轻人精力充沛,是学习精进的最佳时期,此时静心专注于学问方能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王阳明告诫道 :“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如若过早崭露头角,将宝贵时光耗费于追名逐利,待青春不再之时,终将追悔莫及。所以年轻人应及时勉励,沉淀积累,充实内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也写到,天资聪颖的少年方仲永之所以沦落为平庸之辈,就是因为其父为了带他到处展示才华换取钱财,不让他上学,而缺失了蓄能涵养的过程。所以越是天资卓越的年轻人,越要沉淀磨砺,消除傲慢,保持心的平衡,方能在最后获得不凡成就。 ⊙ 不为举业动心,宁静而后致远 《孟子》有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读书人自处就要保持个人人格的完善,而入仕就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北宋大家张载也曾在《横渠语录》里道出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言简意宏,一直被读书人传颂不衰。深受这些思想影响的王阳明,认为为官一任,必须造福一方。如果官员没有受到“圣学”的熏陶,没有丰厚的学识和可靠的品行修养,不但不能具备造福百姓的能力,甚至还可能会成为百姓的祸害。要成为一个造福于民的好官,不仅要求官员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义以及如何推行道义,还要求官员具备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要经历漫长的沉淀和磨砺,对于涉世未深且没有经过世事磨炼的年轻人,是难以做到的。 王阳明所处的时期,科考制度僵化 , 治学风气受到严重影响。艰难的科考与中举后的荣耀,使当时的学子陷入“举业”和“圣学”的两难困境。王阳明结合自己举业与悟道的经历,认为“举业”与“圣学”并非矛与盾,只需做好“立诚”的功夫,便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在为学之路上,不为功名而动心,静心读书,涵养身心,修养心性。有朝一日,科举中第后,方能成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因此,王阳明告诫妻弟和侄子们,要遵循天道,平心静气涵养学识与心性,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行得稳、走得远。 ⊙ 韬光以养晦,厚积而薄发 荀子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问重在积累,既来不得半点儿虚假,也不能急功近利。作为年长者和悟道者,王阳明站在为年轻人长远发展考虑的角度予以警诫,告诫年轻学子应该将学习的重心放在积累和涵养上。他自身亦是身体力行,践行此理。王阳明一生潜心于学习和涵养心性之中,即便正德三年,37岁的王阳明贬谪至龙场,他亦日夜端居澄默,终于深夜忽然大悟圣人之道,自此开创一门学派。其经历似乎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但结合王阳明的生平,不难发现“龙场悟道”并非是瞬间之“悟”,而是他长年学问积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因此告诫道:“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意为聪明伶俐的年轻人想要有一番成就,一定要让他们韬光养晦,收敛傲气。如同天地,如果不积聚不蕴藏能量,就没有充足的能量发散,更何况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也强调 :“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可见,认识积累的重要性,并不断实践,久而久之就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厚积薄发,最终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质的飞跃。
得书,足知迩来学力之长,甚喜!君子惟患学业之不修,科第迟速,所不论也。况吾平日所望于贤弟,固有大于此者,不识亦尝有意于此否耶?便中时报知之。
阶阳[1]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2]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书来劝吾仕,吾亦非洁身者,所以汲汲[3]于是,非独以时当敛晦,亦以吾学未成。岁月不待,再过数年,精神益弊,虽欲勉进而有所不能,则将终于无成。皆吾所以势有不容已也。但老祖而下,意皆不悦,今亦岂能决然行之?徒付之浩叹[4]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