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顺志意 调性情

顺志意 调性情

原文:
注释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1]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2]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3]。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4]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5]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6]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7]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8]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9]之功矣。念之念之!

出处:

《卷二·语录二·传习录中·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译文:
如今教育儿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要务。培养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应该诱导他们吟诗诵词,激发他们的意志 ;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使他们的容貌举止庄重 ;劝导他们读书,启发他们的智慧。
名句: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解析:

儿童教育应因势利导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简称《训蒙大意》,是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兴立社学颁布的文告。明代初期,朱元璋鼓励民间兴办社学,推动了南赣地区社学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连年动乱,社学环境遭到破坏。向来看重民风教化、童蒙教育的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动乱后,订立乡约,兴办社学 , 颁发告谕,以化民风、兴教育。其中,在《训蒙大意》中,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应以歌诗、习礼、读书等为突破口,顺应孩童天性,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启蒙智慧。这一思想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仍有重要影响,因此 ,《训蒙大意》又被后世称为“儿童教育圣经”。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是《训蒙大意》开篇之句。“明人伦”是孟子总结战国之前的教育提出的教学思想。尧舜时期,后稷教会人们种植谷物庄稼,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之后契担任司徒,教授人伦的道理,以区别于禽兽。因此,孟子将之总结为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王阳明生活的时期,明代国势由盛而衰,程朱理学严重僵化,世人皆以科举入仕为第一要务,童蒙教育以“记诵辞章”为主要内容,施教方法机械,严厉苛刻,背离儿童天性,形成了重功利、轻修养的不良社会风气。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视“明人伦”之教,便于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时童蒙教育的弊端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对此,王阳明认为“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并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教育理念,力倡以道德教化为先务。 同时,王阳明开出了“顺导性情”的良方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抚时兴立社学颁布的文告。明代初期,朱元璋鼓励民间兴办社学,推动了南赣地区社学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连年动乱,社学环境遭到破坏。向来看重民风教化、童蒙教育的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动乱后,订立乡约,兴办社学 , 颁发告谕,以化民风、兴教育。其中,在《训蒙大意》中,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应以歌诗、习礼、读书等为突破口,顺应孩童天性,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启蒙智慧。这一思想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仍有重要影响,因此 ,《训蒙大意》又被后世称为“儿童教育圣经”。“古之教者,教以人伦”是《训蒙大意》开篇之句。“明人伦”是孟子总结战国之前的教育提出的教学思想。尧舜时期,后稷教会人们种植谷物庄稼,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之后契担任司徒,教授人伦的道理,以区别于禽兽。因此,孟子将之总结为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王阳明生活的时期,明代国势由盛而衰,程朱理学严重僵化,世人皆以科举入仕为第一要务,童蒙教育以“记诵辞章”为主要内容,施教方法机械,严厉苛刻,背离儿童天性,形成了重功利、轻修养的不良社会风气。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视“明人伦”之教,便于文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时童蒙教育的弊端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对此,王阳明认为“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并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教育理念,力倡以道德教化为先务。同时,王阳明开出了“顺导性情”的良方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他认为,儿童的性情近乎天然,喜欢自由舒畅,讨厌约束,就像是萌芽时期的草木,如果顺应天性,自然会茁壮成长,反之则会枯萎。正如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郭橐驼种树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懂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尊重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树木自然就根深叶茂。为此,王阳明提出“六艺”调心的教学手段,即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的方式对儿童循循善诱。“诱之歌诗”是通过引导儿童唱歌咏诗激发他们内心的志趣和情感,让儿童在音律中倾吐出内心郁结,令其精神宣畅,心志畅达。“导之习礼”是通过学习礼仪动作,让孩子活动血脉,锻炼筋骨,同时激发文化认同感。“讽之读书”是提倡智育,即教导孩子读书,不仅为了知识的增长,更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钻研中修身养性。 王阳明所倡的“顺导性情”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天性,不拔苗助长,不过度干预,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使孩子体会到鼓舞和喜悦,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找到学习乐趣,解放天性,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其核心在于在儿童的志向上因势利导,调和内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拘束,使其行为举止在不知不觉中符合规范、合乎礼义,内心渐渐达到中正平和。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比卢梭的《爱弥儿》早200多年,也比近现代教育先驱夸美纽斯早100多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碍,中西方教育交融碰撞,皆有共通之处。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以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为基本原则,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提倡启发式教学,运用直观性教学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园丁说”理论,将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者应当研究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儿童成长的环境,如同园丁应当研究种子和土壤一样。可见中西方在儿童教育方面一致认为,儿童教育要适应孩童的天性,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不仅足以体现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圣贤名哲深刻的智慧和远见。这一重要思想,对当今加强和深化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