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志为向 终有成

志为向 终有成

原文:
注释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1]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2]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3]矣。

出处:

《卷七·文录四·序记说·示弟立志说》

译文:
做学问,首要的是立志。
名句:

夫学,莫先于立志。

解析:

百事之成,始于立志 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在南京任鸿胪寺卿,弟弟王守文从老家余姚前来向他求学。聆听一番讲授后,王守文深受启发,恳请王阳明书就所讲内容,以便日后时时观省、激励,于是王阳明作此篇《示弟立志说》相赠。 《示弟立志说》开篇点明主旨“夫学,莫先于立志”。在王阳明看来,人不论是立身抑或治学,最大的问题都是有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会像没有根系的植物,不管如何培育灌溉,都难以成活。因此,只有树立坚定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 志立则百事成 志向是人生之舵,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因此,王阳明提出:“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认为志向是人的根本,人无志,则如“水源不通”“植木无本”,终将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曾为龙冈书院撰写《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教学纲领,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阐明修身、为学之要,其中“立志”置于“为学四事”之首。其开篇便指出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旨在告诫门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想要有所成就,首要的都是立定志向,无志之人就如同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只会到处飘荡,无所依归。因此,无论是幼时求学,还是中年传道讲学,王阳明始终将“立志”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事。他之所以终其一生反复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与其“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其思想发展复杂曲折,他的友人及学生将之概括为“五溺三变”。其中 :“五溺”指年轻时的王阳明为实现其人生的最高目标,遍学前人之学,曾沉迷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与佛氏五个领域 ;而“三变”则是指王阳明在讲学时所经历的三次思想变化,即王阳明从提出“知行合一”,中期提倡“静坐说”,到最后始揭“致良知”的思想变化过程。尽管王阳明的一生磨难重重,经历“五溺三变”,但其所行、所思从未背离过“求为圣人”的宏伟志向,也正是坚定的志向,才成就了一代大儒王阳明。 ⊙ 立志当高远 晚清名臣左宗棠在教导后人时明诫 :“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意在教导子孙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完整的立志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确立远大抱负,并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去为之奋斗。在《论语·为政》中,他说道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孔子早在少年之时就已立下高远志向,并将此视为其人生的重要起点。纵观其一生,不难看出正是因为年少时就立下高远的人生理想,并孜孜不倦地求索,最终方创立儒家学派,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无独有偶,王阳明在一生的讲学中,除反复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以外,还对一个人应该立什么志,以及如何立志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正德八年(1513年)到正德十六年期间,王阳明极力倡导“立诚”之说,并将“立志说”与“立诚说”相结合,提出“诚有求为圣人之志”的观点。在王阳明看来“立志而圣,则圣矣 ;立志而贤,则贤矣”,志向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起点,高远的志向将帮助人们成为高尚的人。 ⊙ 持志贵有恒 远大志向的树立只是成功的开始。立志还需持之以恒,正如王阳明提出的“立志贵专一”。同时,他曾教导弟子:“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意在告诫弟子要心无旁骛、始终如一地专注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被外界打扰,真正做到持志有恒、精进专一。 志向的实现往往需要漫长且艰苦的磨砺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在学习与工作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才是实现理想的不二法门。孔子曾说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为一个立志追求道的人,如果不专注于道的探求,反而为没有富足的生活而分心,那就不值得与他论道了。所以,想要实现崇高理想,就必须坚持投入始终如一的热情,并不为现实中的种种诱惑所动摇。王阳明12岁时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宏伟志向,彼时他并不知自己未来的人生际遇,但这个坚定的信念却始终激励着他在成圣之道上不停地前行,甚至支撑着他度过人生的种种困苦与挫折。即使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依然坚持着自己“求为圣贤”的人生理想。由此观之,人不但要立志,更要立“长志”,为了志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学有所成,行有所就。 志向的确立与坚持历来都是人们在学业和事业上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就不可或缺的条件。500年前,王阳明以“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教导龙场诸生 ;而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引用这句话来劝诫青年学生要立鸿鹄之志,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奋斗者。“夫学,莫先于立志”,不仅是王阳明对弟弟王守文的谆谆教诲,更是明圣先贤光耀千古的人生智慧,不断鞭策、激励后人奋发向上,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