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修心库
  3. 九华山赋 [1]

九华山赋 [1]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

原文:
注释

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2]。启鸿蒙[3]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4],孰构奇于玄造!涉五溪[5]而径入,宿无相[6]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掏金沙[7]之清潦。凌风雨乎半霄[8],登望江[9]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10]。吊谪仙[11]之遗迹,跻化城[12]之缥缈。钦钵盂[13]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14]之辟门,真人驾阳云而独跷。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15]。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熇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16]。下安禅而步逍遥[17],览双泉[18]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19],悬百丈[20]之灏灏。

濑流觞[21]而萦纡,遗石船于涧道[22]。呼白鹤于云峰,钓嘉鱼于龙沼[23]。倚透碧之峗屼[24],谢尘寰之纷扰。攀齐云之巉峭[25],鉴琉璃之浩溔[26]。沿东阳[27]而西历,餐九节之蒲草[28]。樵人导余以冥探,排碧云之瑶岛。群峦翳其缪蔼,失阴阳之昏晓。垂七布之沉沉,灵龟[29]隐而复佻。履高僧而 招贤,开白日之杲杲。试明茗于春阳,汲垂云[30]之渊湫。凌绣壁而据石屋[31],何文殊螺髻之蟠纠?梯拱辰而北盻,隳遗光于拾宝。缁裳迓于黄匏[32],休圆寂[33]之幽俏。鸟呼春于丛篁,和《云》《韶》[34]之 。唤起促余之晨兴,落星河于檐橑。护山嘎其惊飞,怪游人之太早。揽卉木之如濯,被晨辉而争姣。静镵声之剥啄[35],幽人㔉[36]参蕨于冥杳。碧鸡[37]哕于青林,鹇翻云而失皓。隐捣药以樛萝[38],挟提壶饼焦而翔绕。凤凰承盂冠以相遗,饮沆瀣[39]之仙醥。羞竹实[40]以嬉翱,集梧枝之袅袅。岚欲雨而霏霏,鸣湿湿于蘴[41]葆。躐三游而转青峭[42],拂天香于茫渺。席泓潭[43]以濯缨,浮桃[44]泻而扬缟。淙澌澌而落荫,饮猿猱之捷狡。睨斧柯而升大还[45],望会仙于云表。悯子京[46]之故宅,款知微[47]之碧桃。倏金光之闪映,睫累景于穹坳。弄玄珠[48]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并花塘[49]而峻极,散香林之回飙。抚浮屠之突兀,泛五钗[50]之翠涛。袭珍芳于绝 [51],袅金步[52]之摇摇。莎罗踯躅芬敷而灿耀,幢玉女之妖娇。搴龙须于灵宝,堕钵囊之飘飖。开仙掌于嵚嵌,散青馨之迢迢。披白云而踸崇寿[53],见参错之僧寮。日既夕而山冥,挂星辰于窿嶅[54]。宿南台[55]之明月,虎夜啸而罴嗥。鹿麋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岑寥。迥[56]高寒其无寐,闻冰壑之洞箫。

溪女厉晴泷而曝术,杂精苓之春苗。邀予觞以玉液,饭玉粒[57]之琼瑶。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飘。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乃下见阳陵[58]之蜿蜒,忽有感于子明之宿要[59]。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60]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乃永离乎豗嚣。彼苍黎之缉缉,固吾生之同胞。苟颠连之能济,吾岂靳于一毛!矧狂胡之越獗,王师局而奔劳。吾宁不欲请长缨于阙下,快平生之郁陶?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61]。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62]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

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63],钓三山[64]之巨鳌。道昆仑[65]而息驾,听王母[66]之云璈。呼浮丘[67]于子晋,招句曲[68]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

乱[69]曰 :蓬壶[70]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71]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72]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出处:

《卷十九·赋骚诗·九华山赋》

解析:

九华山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虽然九华山在这之中最晚成为佛教名山,但它却是唯一一座集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九华山之于佛教,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之于道教,是洞天福地中的第三十九福地 ;之于儒家,则因王阳明的两次拜访和其友人湛若水的讲学,先后建成了阳明书院、甘泉书院,并一度成为皖南儒家弟子聚集的重要场所。此外,九华山的文化底蕴也尤为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诗仙”李白曾三登九华山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绝句,这也成为九华山的定名之作。一向喜爱借景抒怀的王阳明也不例外。除《九华山赋》外,多次游历九华山的他还写下了数十首不朽诗篇。 王阳明入仕以来,虽然对官场中“为官不为”的现象十分厌恶,但作为一介刑部主事的他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对这样的情况做出太大改变,因而内心备受煎熬 ;外加而立之年尚未找到圣学法门,更加剧了王阳明的困惑和迷茫,使得这一时期的他渐渐偏离了求道正轨,开始沉溺于佛道之学。一方面,他希望可以通过接近佛教,在追求成圣的路上另辟蹊径,从佛教思想中找寻到兼济他人之方 ;另一方面,由于长年受肺病困扰,他还想通过道家寻觅到长寿之法。听闻有道士在九华山修行,他便萌发了前去拜访的念头。弘治十四年(1501年),升任刑部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奉命对长江以北地区多年以来积累的疑难案件进行审查。案件审查完毕后,他随即亲自登山问道。因此,这次九华山之行不仅仅是一场忙碌后的放松,更可以称之为王阳明追寻人生答案的一次实践之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过一篇《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文中说王阳明在九华山化城寺曾经遇到过一位姓蔡的道士,由于其蓬头垢面、衣着破烂,人称“蔡蓬头”。王阳明见他静坐于大堂,周围嘈杂全然不顾,颇具仙风道骨之风范,想必定非凡人,于是毕恭毕敬地向其求问神仙修炼之道。道士在他的再三请求下只回复了一句:“我看你一团官相,说什么神仙?”简简单单一句话,却着实击中了王阳明,因为他的内心深处确实还放不下俗世人间。之后,王阳明听说九华山地藏洞中有老道修行,于是又攀援登崖,吃了不少苦头才终于找到老道修行的山洞。老道见王阳明如此诚恳,便将佛教和道教的要义直言以告,后又将话题转到儒学之上,说道:“周敦颐和程颢皆是儒者中的好秀才,朱熹是个讲师,只是没有到最上一乘。”翌日,王阳明准备再次拜访老道,却发现他已移居他处,王阳明只能留诗一首“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聊表惋惜之情。 王阳明的上半生,与佛道因缘颇深。5岁不能言,因道士点化而改名 ;12岁游走长安街,因道士之言萌发成圣念头 ;结婚当晚与铁柱宫道士彻夜长谈,以致错过洞房花烛夜 ;弘治十五年(1502年)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山人,溺于佛道之学。此次九华山之行后,王阳明更是直接辞官归乡养病,修炼起道家导引术。在此期间,他独坐深山,追求内心的平静,以期达到佛教“无相”境界。但随着思考的深入,他却发现心中始终有一份割舍不去的牵挂,即自己无论如何也放不下80多岁的祖母和一直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父亲,他们的养育之恩是王阳明自生来世间便已有的心灵之“根”,是他这辈子都无法割舍的感情。直到此时,王阳明才顿悟 :“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困惑他多年的心结总算有所开解。佛道所追求的弃绝人伦,也就是放弃对亲人的感恩念想,本身就与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向是相背离的,而只有以孝为本的儒学思想,才是能够帮助他达到成圣梦想的现实路径。此后,王阳明的思想逐渐与佛道二教分离,重新回归传统儒学之域。 如果说第一次九华山之行让王阳明找到了追求成圣的方向,第二次的登山之行,则让九华山成为王阳明实践其心性磨炼之法的现实道场。正德十五年,在平定宁王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之后,王阳明遭到了张忠、许泰等奸臣的谗言毁谤,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赶赴京城觐见的途中又遭遇奸臣阻挠,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得改道再上九华山。这一次他遍游九华山所有景点,写诗作文,授徒讲学,整日端坐东崖静思冥想,不仅因此消除了明武宗朱厚照的猜忌,还结交了一群僧道之友,思想上亦愈发臻于圆熟。虽然王阳明此生最后没有走上佛道之路,但九华山一定是他内心深处独有的一片净土。王阳明得意门生钱德洪曾有言 :“盖师学静入于阳明洞,得悟于龙场,大彻于征宁藩。”在九华山,王阳明顺利避过了人生上半场危局,又完成了“致良知”思想的最后孕育,甚至有学者将王阳明二上九华山后发生的思想转变称之为“九华悟道”,可以说九华山是决定其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