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作品库
  3. 绥柔流贼(五月)

绥柔流贼(五月)

据左江道参议等官汪必东等呈称:“古陶、白竹、石马等贼,近虽诛剿,然尚有流出府江诸处者,诚恐日后为患,乞调归顺土官岑𪩘兵一千名,万承、龙英共五百名,或韦贵兵一千名,住劄平南、桂平冲要地方。”及该府知府程云鹏等亦申“量留湖兵,及调武靖州狼兵防守”等因。始观论议,似亦区画经久之图;徐考成功,终亦支吾目前之计。盖用兵之法,伐谋为先;处夷之道,攻心为上。今各瑶征剿之后,有司即宜诚心抚恤,以安其心;若不服其心,而徒欲久留湖兵,多调狼卒,凭借兵力以威劫把持,谓为可久之计,则亦末矣。殊不知远来客兵,怨愤不肯为用,一也。供馈之需,稍不满意,求索訾詈,将无抵极,二也。就居民间,骚扰浊乱,易生仇隙,三也。困顿日久,资财耗竭,适以自弊,四也。欲借此以卫民,而反为民增一苦;欲借此防贼,而反为吾招一寇。各官之意,岂不虞各贼乘间突出,故欲振扬兵威,以苟幸目前之无事,抑亦不睹其害矣!前岁湖兵之调,既已大拂其情,乃今复欲留之,其可行乎?夫刑赏之用当,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劝惩之道明,而后政得其安。今稔恶各瑶,举兵征剿,刑既加于有罪矣,然破败奔窜之余,即欲招抚,彼亦未必能信。必须先从其傍良善各巢,加厚抚恤,使为善者益知所劝,而不肯与之相连相比,则党恶自孤,而其势自定。使良善各巢传道引谕,使各贼咸有回心向化之机,然后吾之招抚可得而行,而凡绥怀御制之道,可以次而举矣。夫柔远人而抚戎狄,谓之柔与抚者,岂专恃兵甲之盛,威力之强而已乎?古之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能通天下之志。凡举大事,必顺其情而使之,因其势而导之,乘其机而动之,及其时而兴之,是以为之但见其易,而成之不见其难,此天下之民所以阴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今皆反之,岂所见若是其相远乎?亦由无忠诚恻怛之心以爱其民,不肯身任地方利害,为久远之图。凡所施为,不本于精神心术,而惟事补辏掇拾,支吾粉饰于其外,以苟幸吾身之无事,此盖今时之通弊也。合就通行计处,仰抄案回道,即行知府程云鹏,公同指挥周胤宗,及各县知县等官,亲至已破贼巢各邻近良善村寨,以次加厚抚恤,给以告示,犒以鱼盐,待以诚信,敷以德恩。喻以朝廷所以诛剿各贼者,为其稔恶不悛,若尔等良善守分村寨,我官府何尝轻动尔等一草一木,尔等各宜益坚向善之心,毋为彼所扇惑摇动。从而为之推选众所信服,立为酋长,以连属之。优其礼待,厚其犒赏,以渐绥来调习,使之日益亲附。又喻以稔恶各贼,彼若不改,一征不已,至于再,再征不已,至于三,至于四五,至于六七,必使灭绝而后已。此后官府若行剿除,尔等但要安心乐业,无有惊疑。若各贼果能改恶迁善,实心向化,今日来投,今日即待以良善,即开其自新之路,决不追既往之恶。尔等即可以此意传告开喻之,我官府亦未尝有必欲杀彼之心。若彼贼果有相引来投者,亦就实心抚安招来之,量给盐米,为之经纪生业,亦就为之选立酋长,使有统率,毋令涣散。一面清查侵占田土,开立里甲,以息日后之争。禁约良民,毋使乘机报复,以激其变。如农夫之植嘉禾而去莨莠,深耕易耨,芸灾灌溉,专心一事,勤诚无惰,必有秋获。夫善者益知所劝,则助恶者日衰;恶者益知所惩,则向善者益众。此抚柔之道,而非专有恃于兵甲者也。至于本院近行十家牌谕,诚亦弭盗安民之良法,而今之有司概以虚文抵塞,莫肯实心推求举行,虽已造册缴报,而尚不知其间所属何意。所处地方,该道仍要用心督责整理,诚使此法一行,则不待调发,而处处皆兵;不待屯聚,而家家皆兵;不待蓄养,而人人皆兵。无馈运之劳,而粮饷足;无关隘之设,而守御固。习之愈久,而法愈精;行之弥广,而功弥大。其前项区处摘调之兵,有虚名而无实用,可张皇于暂时,而不可施行于永久者,劳逸烦简,相去远矣。惟有该府议欲散撤雇倩机快等项,调取武靖州土兵,使之就近防守一节,区画颇当。然以三千之众,而常在一处屯顿坐食,亦未得宜。必须分作六班,每五百名为一班,每两个月日而更一次。若有雕剿等项,然后通行起调,然必须于城市别立营房,毋使与民杂处,然后可免于骚扰嫌隙。盖以十家牌门之兵,而为守土安民之本;以武靖起调之兵,而备追捕剿截之用。此亦经权交济相须之意,合就准行。仰该道仍将行粮等项,再议停当,备行该州土目人等遵照奉行。自今以后,免其秋调各处哨守等役,专在浔州地方,听凭守备参将调用。凡遇紧急调取,即要星驰赴信地,不得迟违时刻。守巡各官仍要时加戒谕抚辑,毋令日久玩弛,又成虚应故事。本院疏才多病,精力不足,不能躬亲细务,独其忧患地方,欲为建立久安长治一念,真切自不能已,是以不觉其言之叨叨。各官务体此意,毋厌其多言,而必务为䌷绎;毋谓其迂远,而必再与精思。务竭其忠诚,务行其切实,同心协德,共济时艰。通行总镇、总兵、镇巡等衙门知会。仍行三司各道守巡、守备等官,事有相类者,悉以此意推而行之。发去鱼盐,或有不足,再行计处定夺。

收录(18):
书籍名称
版本信息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
明嘉靖十四年(1535)闻人诠刻本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
明刻本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本
《王阳明先生全集》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康熙十二年(1673)俞嶙刻余姚敦厚堂黄氏印本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
清光绪五年(1879)黔南刻本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民国九至二十三年(1920-1934)上海中华书局铅印二十三至二十五年(1934-1936)重印《四部备要》本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明明学社铅印本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民国二年(1913)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
《王文成公全书》七种三十八卷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民国上海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本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济美堂刻本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传习录》二卷《则言》二卷
明嘉靖刻本
《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明明学社铅印本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传习录》二卷《则言》二卷
明嘉靖刻本
《阳明先生则言》二卷
明嘉靖十六年(1537)薛侃刻本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
明嘉靖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
版本信息
明嘉靖十四年(1535)闻人诠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
版本信息
明刻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本
书籍名称
《王阳明先生全集》二十二卷《首》一卷
版本信息
清康熙十二年(1673)俞嶙刻余姚敦厚堂黄氏印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版本信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
版本信息
清光绪五年(1879)黔南刻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民国九至二十三年(1920-1934)上海中华书局铅印二十三至二十五年(1934-1936)重印《四部备要》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版本信息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明明学社铅印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民国二年(1913)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七种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
书籍名称
《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版本信息
民国上海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集要三编》十五卷《年谱》一卷
版本信息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济美堂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传习录》二卷《则言》二卷
版本信息
明嘉靖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集要三种》十五卷《年谱》一卷《古本大学注》一卷
版本信息
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明明学社铅印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卷《传习录》二卷《则言》二卷
版本信息
明嘉靖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则言》二卷
版本信息
明嘉靖十六年(1537)薛侃刻本
书籍名称
《阳明先生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
版本信息
明嘉靖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