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明书院,位于今贵阳市南明区市府路15号(贵阳市政府原址),是贵阳最早设立的书院,在历史上对贵阳的文化教育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正德四年(1509),时任提学副使的席书多次赴龙场拜访王阳明,对他的学问佩服不已。当时的文明书院已经破败,席书和宪副毛应奎商量,修复了文明书院。九月,王阳明应席书之邀,赴文明书院讲学和居住,席书亲率二百余人向王阳明行弟子礼,师从王阳明。王阳明在文明书院与席书论学,始论“知行合一”。
历史佐证
《王阳明全集》卷十九《答毛拙庵见招书院》提到:“野夫病卧成疏懒,书卷长抛旧学荒。岂有威仪堪法象?实惭文檄过称扬。移居正拟投医肆,虚席仍烦避讲堂。范我定应无所获,空令多士笑王良。”1508年,时任提学副使的毛拙庵首次发起讲学之请,王阳明以病婉拒。
据钱德洪撰《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正德)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
席书《送王守仁序》:“今年董学贵阳,适阳明王伯安先生以言谪丞龙场驿,延诸文明书院,以师后学。”
杨一清《席公书墓志铭》:“正德己巳,升贵州提学副使……时王伯安谪龙场驿,公每学,择其秀者一二人集省城书院,延伯安为师,士始闻古道,趋正学。”
《嘉靖贵州通志》卷九:“时阳明王守仁谪居龙场,延至文明书院,以训诸生。暇则就书院与论学,或至夜分。自是贵州士人知从事心性之学者,皆二先生倡之也。”
书院历史
文明书院,始建于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是教授何成禄在顺元路儒学旧址上兴建的,后因年久失修房屋倾塌荒废。明弘治十七年(1504),提学副使毛科将其重新修复,正德四年(1509)毛科及其继任者席书聘王阳明来此讲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阳明的门人蒋信来任贵州提学副使后又重建文明书院。隆庆三年(1569)贵阳府成立,第二年,即隆庆四年(1570),文明书院及其相邻的正学书院(蒋信所建)、提学道署改建为贵阳府署。以后多有扩建。今在市府路上市府桥西侧,为原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据《贵州通志》卷六记载:“文明书院,在忠烈桥西,即元顺元路儒学旧址。”
重要诗文
书庭蕉
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不防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满,老芰疏梧根共深。
莫笑郑人谈颂鹿,至今醒梦两难寻。
贵阳以前有学者认为,这“庭蕉”应在贵阳文明书院内,当时王阳明应邀在那里讲学,也暂住里面。
思想活动
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
当代著名学者束南景在《王阳明年谱长编》中指出:“席书时来文明书院论学,相与论朱、陆同异之辩,觉释、老二氏之非,明朱、陆二学之异,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立“知行合一”之教——是为“龙场悟道”,阳明生平“心学”大旨由是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