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年(976),在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因张栻、朱熹讲学而著名。千年学府传承着张栻“传道济民”的设学宗旨。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为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的修文县治)当龙场驿驿丞。同时,其父王华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从姚江坐船,到达钱塘江,之后经江西广信、分宜、萍乡,进入湖南醴陵,作《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诗:“风雨偏从险道尝,深泥没马陷车箱。虚传鸟路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远渡渐看连暝色,晚霞会喜见朝阳。水南昏黑投僧寺,还理义编坐夜长。”该诗叙写旅途的艰辛、孤寂,以及羁旅情愫。
王阳明首次过长沙,前往岳麓书院并留诗“客行长沙道,山川郁稠缪。西探指岳麓,凌晨渡湘流。”参观岳麓书院时,王阳明振衣登上南宋时张栻筑台、朱熹题额的岳麓山顶处赫曦台,留下《登赫曦台》佳作:“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后王阳明作有《陟湘于迈岳麓是尊仰止先哲因怀友生丽泽兴感伐木寄言三首》,有二“书事”(叙事)长诗:《游岳麓书事》和《天心湖阻泊既济书事》。王阳明后沿湘江抵达长沙。王阳明《长沙答周生》中称:“之子特相求,礼殚意弥重……江山足游息,贤迹尝堪踵。何当谢病来,士气多沈勇。”“怀我二三子,伐木增离忧。何当此来聚,道谊日相求。”“殿堂释菜礼从宜,下拜朱、张息游地。严城灯火人已稀,小巷曲折忘归路。”
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谪戍期满从贵州调任江西庐陵(江西吉安)知县。正德五年(1510)春,王阳明过湖南,乘船路过江门崖,留《过江门崖》:“三年谪宦沮蛮氛,天放扁舟下楚云。归信应先春鹰到,闲心期与白鸥群。晴溪欲转新年色,苍壁多遗古篆文。此地从来山水胜,它时回首忆江门。”《岳麓志》载:“(阳明)寓居岳麓,为朋徒斤斤讲良知之学,是时朱、张遗迹久湮,赖公过化,有志之士复多兴起焉。”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阳明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