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赣州濂溪书院,创建于宋朝嘉祐年间(1056—1063),院址设在水东玉虚观边(今水东小学内),是周敦颐(字濂溪)任虔州通判时与程颢、程颐等弟子讲学之处。元朝末年书院毁于战争。
明洪武四年(1371年),赣县知县崔天赐重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阳明主政赣南,仰慕理学祖师爷周敦颐,再次重建濂溪书院,并集四方学者,招收徒众,在书院内讲授理学。
王阳明主政赣南期间,在赣州先后修复了六所书院,其中义泉、正蒙、富安、镇宁、龙池五所书院为社学性质,以教化民俗为主,而濂溪书院则以传播其心学为要,并在此教授弟子。期间,刊刻古本《大学》儒学经典,编撰《大学古本序》《大学古本傍释》《朱子晚年定论》《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亲自讲学,阐述心学之要。
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有一日,王阳明取得大捷,特意设宴款待诸生,在宴席上说:“始吾登堂,每有赏罚,不敢肆,常恐有愧诸君。比与诸君相对久之,尚觉前此赏罚犹未也,于是思求其过以改之。直至登堂行事,与诸君相对时无少增损,方始心安。此即诸君之助,固不必事事烦口齿为也。”据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在面对诸生时,始终抱持推心置腹的态度,并且以身作则,让诸生切记“反省自慎”。
王阳明在赣州大力兴办社学,颁行“社会教条”、建“旌奖节妇”碑祠等。他“立法定制,令赣属各县俱立社学,以宣教风,城中立五社学:东曰义尔书院,南曰蒙正书院,西曰富安书院,又西曰镇宁书院,北曰龙池书院,选生儒行义表俗者,立为教读……教之歌诗习礼,申以孝悌,导之礼让,未期月而民心变,革奸轨而化善良”。他要求各县治、地方“约长”和“里长”等,必须“延师设教”,办好学校,传授诗文和仁、义、礼、智、德、让;要求教师应以国为重,鞠躬尽瘁于教学,使“乡里子弟,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效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形成“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达到“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