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坐落于花溪河畔,它于2002年12月18日正式成立,是贵州大学的一个独立学术机构和传播文化精神的场所。
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坚持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的前提下,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致力于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从而推动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在现当代世界的发展。
根本目的
传播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象和生命智慧,而成为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人格品质、生命境界和展现人性光辉、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家园,并为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书院有影印、线装图书数万册,包括《乾隆大藏经》《西南文献丛书》《民国丛书》《永乐大典》《诸子集成》《黔僧语录》《黔灵丛书》《二十五史》《中央研究院系列丛书》等,其中有部分来自于创建时所获的捐赠图书,包括:国家图书馆所捐赠大量书籍,贵阳市弘福寺原方丈慧海法师所赠《乾隆大藏经》。此外,书院还获得台湾贵州同乡会、台湾新文教协进会转赠陈立夫先生在九十九岁时所书字画一幅和《礼运·大同篇》石刻一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孔子铜像一座;台湾李臻先生和杨周焯先生分别捐赠台湾版本书籍两万余册;贵阳文物管理局赠送阳明石刻三件;孔子正传嫡系子孙孔德成先生题字“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一幅;国家图书馆任继愈先生题字“中国文化书院”一幅;南怀瑾先生题字赠书一套;此外,还有海内外朋友赠送的一大批字画等。
书院创办《阳明学刊》,它是研究“阳明学”的专门学术刊物。
《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宋立道著)《书目答问校补》《守拙斋汉语史论稿》(袁本良著)《历史理性与理性史学》《荥阳郑氏族史》《范阳卢氏族史》。此外,书院成员还在《中华文史论丛》《中华佛学学报》《孔子研究》《佛教文化》《汉学研究》《西南古籍文献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108篇,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市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余项,获省社科奖4项。
1.地方文献《黔南丛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该项目于2006年列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贵州大学项目组与贵州省文史馆联合成立编辑委员会,凝聚全省专家进行点校、整理工作。
2.规划彝族文献百部工程。项目组已与贵州毕节地区政府共同投入人力、财力启动百部文献启动工程。具体规划为每年出版20部彝文典籍,五年内出齐整套百部丛书。
3.开展锦屏民间契约档案文书的抢救、保护和征集工作,启动整理研究和出版学术文化工程。
4.结合地缘性特征,开展文化人类学调查研究。项目组成员以选择贵州黔南惠水、黔东南的黄平等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了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工作,目的是了解各个社区和乡村的生活习俗情况,揭示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历史过程,分析地方精英与社区秩序建构的关系,展现地方社会控制的机制原理。具体包括清水江流域地方精英与社会控制国家重点课题和“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课题调研工作,后者是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进行合作,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实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托下进行的。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的开展。与贵州省铜仁地委宣传部、博视文化传媒公司通力合作展开了“良知”工程计划启动仪式,对铜仁普觉镇的乡村贫困生20余人展开了援助行动;在贵州乡村和贫困地区推广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活动,贵州省约有3万儿童受到了书院支助的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传统文化国术传习义务教育班,为在校大学生义务讲授儒家经典、儒家礼仪、茶道文化、少林拳、太极拳等传统文化课程,为学生学习国术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
中国文化书院有清凉之人文美景,有幽静之自然环境,有古典之园林建筑,有浓厚之文化氛围,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之静谧家园。全院以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为主导,辅以现代性建筑元素,依山傍水,院墙蜿蜒,曲径通幽,亭阁棋布。书院是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会场举办地以及贵州省首批五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