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武宗正德元年,王守仁三十七岁,以上书救戴铣等,忤宦官刘谨,廷杖几死,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龙场犹穷荒不文,守仁日与诸生讲学不辍,书此教条以为训示。
原文
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勤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改过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责善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道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诸生相从于此,每终夜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译文
各位书生追随我到这里(龙场驿),情真意切。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互相勉励,来答谢各位同学的厚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你们要认真听取,切勿忽视。
立志
志向不立定,天底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荒废懈怠,贪图安逸而荒费时日,因此一事无成,这都是因为志向未能立定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志向没有立定,就好象没有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曾说:“假若做好事而父母怒斥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了好事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那又何苦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若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果因为这样而做坏事,是可以的;而做了坏事父母会怒斥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那又何苦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弟子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勤学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专注于学问,凡是求学不够勤奋的人,必定是因为他的志向还不够坚定专一。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颖明慧、机警敏捷为高等,而是以勤奋坚决、谦逊有礼为上等。各位同学试着看看你们同辈当中,如果有人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嫉妒他人的长处,自我夸耀自以为是,大话连篇欺骗别人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超越常人,在同辈之中,会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别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静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爱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厚老实、欢乐平易,外表与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很愚鲁迟钝,但在同辈之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越他人之上,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是无能,而不尊敬崇尚他吗?各位弟子看到这点,也就应该知道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改过
说到过失,从大贤人开始就没有人可以避免,但是不妨碍他最终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所以做人不以没有过失为贵,而是贵在知错能改。各位弟子自己想想,平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德行的人吗?也有轻视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在狡猾奸诈且刻薄习气中的人吗?各位弟子大概不至于这样。如果不幸有这样的,那都是因为他不能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讲解规劝告诫而造成的。各位弟子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类似这样的行为,当然是不可以不切实地去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的。但是也不应因此而自我愧疚,以至于失去充分改过从善的心。只要有一天能够完全除掉旧有的恶习,即使从前做过强盗贼寇,今天仍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君子啊。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坏,今天虽能改正错误而向善,别人也将不会相信我,而且也无法补救以前的过失,反而怀抱着羞愧、恐惧、沮丧的心理,而甘愿在污浊的环境中沉迷到死,那么我也绝望了。
责善
互相劝勉从善,是朋友相处的法则,但是必须做到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地开导他。尽自己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方式,使朋友听了建议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能够改过,对自己有感激却没有恼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如果一上来就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地揭发暴露,使他无地自容,那么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即使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所以凡是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隐私用来换取正直名声的人,都不可以称之为劝勉从善的人。即使这样,我用这种态度对待别人也是不可以的,别人用这种态度加在我的身上,凡是攻击我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怎么可以不乐于接受而且内心感激他呢?我对于圣道没有什么心得,我的学问是粗浅的。误让各位弟子跟随我来此求学,我常整夜思量,罪恶还不能免除,何况过失呢?有人说:“侍奉老师不可以冒犯,也不可以隐讳不说”,因此就说老师没有可以劝谏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劝谏老师的方法,要直白却不至于恶言冒犯,要委婉但不至于隐讳。让我按正确的做,我才能得以明白正确之处;我做错了,也才能够改正错误:这大概就是教者学者彼此互相规劝长进吧。各位同学劝勉从善,应当从要求自我为善开始。
集评
(一)燕国材在《评王守仁的学习心理思想》一文中对于王阳明所提倡的“立志”大加赞赏,他指出:“过去时期内,教育界仅承认动机的动力功能,以为它在学习的开始只须推动一下,便可万事大吉。如赫尔巴特的‘引起动机’与凯洛夫的‘组织教学’,都是以这种片面认识为依据的。显然,它较王守仁的‘立志’观要逊色得多。当然,现代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也试图从这么三方面说明动机的功能,即:1.动力功能,唤起学习者的活跃状态;2.指导功能,在各种情境中采取合适的行为;3.选择功能,强化正确行为而摒弃错误行为。不难看出,这三种功能与王守仁对立志作用的理解是颇为相近的。”
(二)郭长智在《王学圣地话王学——贵阳王阳明文化》一书中,对于《教条示龙场诸生》的诞生过程有过详细记叙。他写道:“在龙冈书院,诸生相从,热情高涨,为了指导学生能入门径,王阳明‘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于是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是他对龙场诸生的谆谆教导,也是他教育的基本原则,往后数十年的教育活动,都遵循‘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原则进行,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对此,他特别叮嘱学生‘其慎听,毋忽’。王阳明首重道德教育,旨在让学生深知‘做人之道’,以圣贤为楷模而成为堪大用的人才。这种教育思想,与他‘致良知’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说是‘致良知’在教育方面的体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他对学生的四个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致良知’的必由之路。”
(三)《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在创办龙冈书院的过程中为龙场诸生拟定的学习规则。这个规则规定,学生要“立志”“勤学”“改过”“贵善”。这实际上是王阳明多年从事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的教育主张。李友学在《从在黔散文成就看王阳明在明文学史的地位》一文中评价到:“王阳明在龙冈书院写作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将自己长期从事教育的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文章虽不长,但却包含深刻而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他得出学生可以批评老师的‘谏师之道’,是‘教学相长’,这反映了他的教育民主作风,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对今天的教育工作和改革仍有现实意义。”
(四)华建新对《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评价很高。在《王阳明谪居龙场散文名篇论析》中他提到:“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为学四要,是阳明‘知行合一说’在教学上的具体化,是他心学思想在教育对象上的反映。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本质,在行为规范上‘至善’,昭示‘良知’,实现成圣贤的人生目标。文章不是正面劝学,而是通过正反对照,让学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常常用简洁的文字,通过对比性反问,把深奥的论题说清楚了。此文观点鲜明,排理严密,又富有启发性。”
(五)赵平略在《王阳明名言名篇赏析》一书中评价此文:“语言明晰,用心细腻是本文最大的长处。因为是教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规章制度,所以语言一定要明晰,这是所有规章制度的共同特点。但也因为是规章制度,一般都是简洁明确的条条款款,《教条示龙场诸生》则明显不同,在要求学生的同时,王阳明特别注意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因而,用心特别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