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北方王门学派是明代阳明心学学派的一个分支,北方王门中的“北方”,主要包括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这一地域。王学在北方真正形成地域学派,是在王阳明卒后,经过南方弟子刘魁、颜钥、徐樾等人的传布才得以完成的。北方地域广大,王学的影响力有限。总体来看,各地区固有的学术形态尽管根深蒂固,但王学这股带有革命性的清风一经吹入,逐渐与本土学术相互交融,得以落地生根,这导致北方王学出现了较多与南方正统王学不同的新特点,其总体特征是十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
北方王门在王学史上虽未受到长期重视,但他们为挽救明代中后期的现实危局,无不积极参与、关注国家命运,努力传播阳明心学,将之尽可能地推向更广大的地域,用儒家人士能够采取的各种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代表人物
《明儒学案》仅论列了山东堂邑穆孔晖,山东茌平张后觉、孟秋,河南洛阳尤时熙,河南新安孟化鲤,河南虞城杨东明,陕西渭南南大吉七人。
初期的北方王门弟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西的南大吉和山东的穆孔晖。王学在北方真正形成地域学派后,在“山东王学”一脉中,以孟秋最为著名;而在“河南王学”一脉中,又以孟化鲤最为重要。
穆孔晖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今属聊城市)人。前面已经提到,他是最早在北方传播王学的领头羊。正德七年(1512),穆孔晖在北京正式拜王阳明为师,学习心学。他受王阳明的启发而研读佛老,又进一步与王学相印证,因而得出结论,儒与老释不可强分此疆彼界,盖“性中国无是分别相也。”但穆孔晖并未能秉守师说,从体现他晚年定论的《大学千虑》一书可证明,他的学说实际是王门中的“程朱派”。尽管与阳明学理路截然相异,只在会通佛学这一点与之相契,却正体现出穆孔晖等早期弟子不盲从师门定见、反复亲自求证新说的可贵精神。也得以说明程朱学一统的坚冰已经从穆孔晖等学者这里开始破裂,为后继学者完成学术转向发出了先声。
南大吉
南大吉(1487-1541),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任会试同考官,取南大吉为进士,故而他们有座主门生之谊。嘉靖二年(1523年),南大吉由户部郎中出任绍兴知府,恰逢王阳明在家乡绍兴府余姚县为他的父亲守丧,彼此过从自然亲密。这时,王阳明为着标新立异触反权威的良知学说,正在承受着传统势力从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施加的压力和攻击,处境相当困难,南大吉却在这种局面下加入了王学弟子的队伍。他协助王阳明开创稽山书院,并对来自浙江、江西、湖广、广东的三百多名弟子亲自督率讲习,不久,又结集王阳明论学近著和语录,续刻《传习录》。
孟秋
孟秋(1525-1589),字子成,号我疆,茌平人。师承张后觉,而张后觉师承泰州学派的颜钥和徐樾,他将阳明的“良知”炼化为一个“良”字,突出良知的现成性和先天性,由本体而工夫,倡导默识心体、不掺杂后天知见的“体良说”,颇有王畿之风,开创了北方王门“现成派”一脉。孟秋除继承了“现成派”学说,更学重当代,为山东王学立赤帜,使之逐渐成为北方王学重镇。
孟化鲤
孟化鲤,字叔龙,号云浦,河南新安人。师承尤时熙,而尤时熙师承江右王门刘魁,得邹守益之传,开创了北方王门“工夫派”一脉,由工夫而本体,强调“本体只可就发用处见”,察识己发端倪,力斥“归寂派”“良知之上还有一层”之说,以“即心所安”为讲学宗旨,倡导弟子“去弊改过”。
但是,北方王学史上的这两大主流学派却并非势同水火,相反地,孟化鲤与孟秋于隆庆初年同时贡入太学,一见定交,后来同在北京为官,联舍而居,密相过从,谈道论学,砥砺风操,时人称为“二孟”,他们的好友张元忭更作《二孟行》赞誉。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师说》中谓:“二孟先生如泳壶秋月,两相辉映,以扶家传于不坠,可称北地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