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匪乱起因
江西省南部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民生困苦,原本的自然环境就不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又遭受不少贪官恶吏的掠夺剥削,民生愈发困苦。明代中期以来,这里匪患丛生,结营扎寨。据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平南赣盗》记载:“正德浊乱,群盗蜂起,而江西之盗有五:大帽山者号赣贼,仙女寨、鸡公岭者号华林贼,玛瑙寨、越王岭者号靖安贼,王浩八为桃源贼,乐庚二、陈邦四为东乡贼。”当时南赣地区盗贼四起,各立山头各自称王。有时还遥相呼应,攻占府县。一度迫使赣县主簿因此战死,盗乱之严重可见一斑。
赴任解患
匪乱让历任官吏均束手无策,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将自己颇为赏识王阳明推荐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帮助朝廷处理这一久患之疾。
王阳明到任后,得知官府中有不少人被盗贼收买,成为盗贼的耳目,随时将官府决策消息暗通匪帮。于是通过夜审老吏、截获贼情,抓住暗藏其中的“内贼”,清除内奸。消除了官府中的暗谍后,王阳明着手对匪帮采取措施,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赦免了暗谍们的罪过,让他们前往匪贼之中打探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三大剿贼战役
此后,为彻底剿灭盗贼,王阳明开展了三大主要战役。第一仗是剿灭漳州匪首詹师富、温火烧等。王阳明的剿匪策略是:创建自己的精悍军队,以剿匪戢乱;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于民间建立反间谍的保安机构;加强民众的教化,实施《十家牌法》以确保社会民生平稳过渡。第一仗不到半年,就剿灭二千七百余名山贼,一千五百余人被俘虏,还有难以计数的人跌落山谷毙命,四千多名山贼被招抚。
第二仗是攻克横水、桶冈。横水、左溪、桶冈这些地方主要在江西省南安府境内,其中盘踞在桶冈的敌人势力最为强大,地形也最为险要。为此,王阳明采取先击弱敌,麻痹强敌的办法,放出风去先攻桶冈,事实是先攻横水、左溪。
王阳明根据敌人的情况,采取各个击败的方案,将军队分为十个部分,规定了各个部分攻打不同地点的敌人,将敌人的兵力打散,坚决不能让对方纠集在一起。这样一来,对方就处于分散作战的状态,难以相互支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官兵再集中优势兵力将其打败。
拿下横水、左溪后,王阳明命令手下官兵一鼓作气挺进桶冈。由于事前的舆论都认为此次进攻是先对准桶冈,所以当地的盗贼们颇为紧张,紧锣密鼓地部署应对,但是却发现官兵迟迟不来,反倒先进攻横水、左溪,这使他们都放松了不少。王阳明还派人与敌人谈判,叫他们明天投降。守敌内部是战是降争论不下,他们估算王阳明的部队集结起码需要十天。他们不知道王阳明从外省调度来的军队,在夜幕掩护下分别埋伏在桶冈的五个入口处。第二天一早,前夜的大雨未停,突然间五处兵起,冒雨疾登。匪军全未想到原定的受降时间竟然是总攻时间,措手不及,失去了御敌的先机。官军一路猛攻,连克桶冈诸寨,其首领在混乱中被官兵杀死。桶冈诸寨一应荡平,异常艰苦的桶冈之战宣告大获全胜。
第三仗是智取三浰。王阳明在指挥“漳南战役”与“横水、桶冈战役”时,可谓声势浩大,有风卷残云之势。他乘胜追击,想要一举击破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境内的浰头大巢。
王阳明此前已经写了一个告谕《告谕浰头巢贼》,言谆谆、意切切,且语言通俗易懂。告谕字里行间流露出仁人君子对天下苍生的包容和哀悯,感人至深,读之令人声泪俱下,堪称劝降文中的名篇。对于浰头匪寇,王阳明的态度是“不教而杀非仁义之道”。
浰头群匪看到此告谕后,皆深受感动,很多匪众纷纷归降。叛军首领黄金巢、卢珂等人也率众来降,表示愿效死相报。王阳明于其中拣选五百精壮之士编为官军,使其奔赴横水剿匪,其余老弱病残之人,一律被解散。
在浰头战役开始前王阳明找到之前来投诚的黄金巢,对他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并指示黄金巢写信给池仲容向他传达几点意思,一层内容是要告诉他自己兵强马壮,连告大捷,势如破竹,对浰头也是势在必得。另一层意思是以自己为例,表明自己将优待俘虏,如果对方前来投诚,那么能够减少杀戮。池仲容收到信后,有所动摇,但是又不甘心就此败下阵来。所以,他表面愿意投诚,为了取得王阳明的信任,他派自己的弟弟池仲安率领两百人面见王阳明。
接着,池仲容准备亲自去见王阳明,理由是答谢王阳明的多次犒劳,实际是去亲眼看看王阳明还有什么把戏。王阳明一面假意接受对方的投诚,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准备应对之策,做好军事部署。正德十三年正月初三,王阳明得知所需兵勇也已大体集结完毕,而就在当夜,处决了池仲容和他那九十三位护卫。在攻占浰头的各路兵马到位之后,王阳明三路大军突然袭击,没有防备、没有主帅的浰头匪军军心大乱,很快被剿灭了。自此,南赣匪患基本平定,几十年来困扰明廷的大患终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