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敷文书院,位于今广西省南宁市,书院旧址在北宁路与共和路交汇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局宿舍,书院原先的建筑如今已荡然无存,惟北宁路侧大门口右边建筑物墙上尚有“王文成公讲学处”石碑镶嵌其中。
明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率兵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相传王阳明撰记,并手书匾额“宣扬至仁,诞敷文德”,故名“敷文书院”。王阳明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开导诸生。
历史佐证
《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南宁新建敷文书院记碑》
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人失其心,肆恶纵情……爰进诸生,爰辟讲室。
《王阳明全集·卷十八·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
近该本院久住南宁,与该府县学生朝夕开导训告,颇觉渐有兴起向上之志……除行本官外,仰南宁府掌印官即便具礼率领府县学师生敦请本官前去新创敷文书院,阐明正学,讲析义理。
《王阳明全集·卷十八·牌行委官季本设教南宁》:
看得理学不明,人心云云。除行该府掌印官率属敦请外,仰本官就于新创敷文书院内安歇。每日拘集该府县学诸生,为之勤勤开诲,务在兴起圣贤之学,一洗习染之陋。
《季彭山先生文集·卷一·建敷文书院修德息兵记》:
乃度郡东北隙地,建敷文书院,日进诸生,与之从容讲学,以示诞敷文德之意。
书院历史
万历十一年(1583)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复修。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又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18间,后为后堂,立王守仁石像,以资纪念。明末毁于兵。清康熙九年(1670)左江道宋翔、知府韩章等捐资重建。有大门1座、大堂1座,立王守仁像,规制焕然一新。十一年(1672)署知府周起岐重修。二十五年(1686)知府赵良璧、五十一(1712)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1717)知府沈元佐及同知闻人绅,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府刘梦兰、知县李天钰率士绅劝捐重修。至民国初年书院犹存,名为王文成公祠、王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省立第一中学校女子部,1927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30年改为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校内有王守仁先生纪念亭,亭碑上有石刻王守仁画像。画像现移置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
重要诗文
南宁新建敷文书院记碑
嘉靖丙戌夏,官兵伐田,随与思恩,相比复煽,集军四省,汹汹连年。于是皇帝,忧悯元元,容有无辜,而死者乎?乃命新建伯、臣王守仁:曷往视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人失其心,肆恶纵情。遂相侵暴,荐成叛逆。中上且然,而况夷狄?不教而杀,帝所不忍。孰近弗绳,而远能准。爰进诸生,爰辟讲室。决蔽启迷,云开日出。各悟本心,再从外得。厥风之动,翕然无远。诸夷感慕,如草斯偃。我则自威,帝不我殄。释干自缚,泣诉有泫。旬日来归,七万一千。濈濈道路,踊跃欢阗。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未期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干之化,何以加焉!明明天子,神武不杀。好生之德,上下乃格。神运无方,莫窥其迹。爰告思田,毋忘帝德。既勒山石,昭此赫赫;复识于此,俾知兹院之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