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龙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新建的南京太仆寺景区公园西南。正德八年(1513),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王阳明在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诸生皆前来受学。王阳明白天与门人遨游山水,晚上则环坐在南京太仆寺衙署附近的龙潭边,随地讲学。自滁州讲学开始,王阳明身边的弟子逐渐增多,声望也越来越大。
历史佐证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瀼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振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
王阳明《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龙潭历史
龙潭,原称柏子潭,又称柏子龙潭,滁州十二景中亦称柏子灵湫。相传最早为唐代采铜留下的矿坑,以后山泉流注,积水为潭。因含矿质,潭深水黑,又常有不明物翻腾搅动,人们即传为神龙藏身之处,故名之曰龙潭。柏子潭在北宋初年已很有名气,祈雨灵验,建有五龙祠,并有官方的祭祀活动。从宋代至民国,每年六月初六,滁人都前往祭祀。元至正十四年(1354),朱元璋驻兵滁州,天旱无雨,前往柏子潭祈雨得应。洪武六年(1373)遣文原吉祭祀柏子潭,改封“柏子龙潭之神”。十九年(1386),命崇山侯、工部侍郎刘仲廉董役起庙,及浚龙潭。潭周为楼,极其壮丽,树立御制碑文及祭文。朱元璋的垂青奠定了柏子潭的尊崇地位。清康熙年间,“潭上之楼久废,止存遗址及龙王庙三楹。”至1936年,龙潭“只西北角一湾清水了。现潭上楼已废,只剩石础十六,潭中石柱四根”。以后,龙潭渐被填埋,不可复见。近年,滁州新建南京太仆寺景区公园,于西南侧发掘出龙潭遗址,龙潭才得以重见天日。
重要诗文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孟源问:“静坐中思虑纷杂,不能强禁绝。”先生曰:“纷杂思虑,亦强禁绝不得;只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到天理精明后,有个物各付物的意思,自然精专无纷杂之念;《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