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辰中即辰州,在今湖南怀化沅陵县一带。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途中路过辰州,在当地讲学并收了多名弟子。正德五年(1510年),王阳明出任江西庐陵知县的途中再次路过辰州,与当地友人们欣喜相会,交谈论道甚欢。别后,王阳明又担心他们追求圣学有所偏差,特意写下这封书信,教导他们如何做到心上用功。
原文
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也。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砺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堕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著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著力处,既学便须知有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著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著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译文
贬谪两年了,期间实在没有可以交流倾诉的对象。在归途中能够有幸遇到辰州的友人们,何其有幸!然而,刚刚沉浸在喜悦当中,就要遽然分别,真是怏怏不乐。在学习圣学的过程中,真正去领悟圣人之道的人很少,这种一齐众楚的环境,最容易影响夺取志向。我们并不是豪杰,也就很少有意志非常坚定的人。所以各位友人应该互相砥砺帮助,从而学有所成。近来,士大夫们中稍有一些求圣人之道的人,都是德行还未形成便自我标榜,继而引来世俗非议,因为在于他们往往中道而废,标榜与非议反而成了求道路上的阻塞。各位友人要引以为戒,摒弃声誉盛名,务必笃实用功。
之前在寺中所说的“静坐”一事,并不是指佛教的坐禅入定。只是因为我们平日疲于应付事物,心念纷纷扰扰,没有真正做到求诸本心,才想用此办法来让大家学会“收放心”的工夫。明道先生说:“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需要知道本心有着力处,学习一段时间后更需要知道本心有着力处。”各位友人们应该在此处着力,才会有所进步,一段时间后便知着力处。“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这些话你们应该题写在墙壁上,常常以此警醒自己。
科举考试并不妨碍追求圣学,失去成圣之志才是真正的隐患。就像前日我们所讨论的,循序渐进地去践行,两者自然不会有所妨碍。明白如何诚心应对洒扫这样的小事,那便是圣人的精神和义理也都融汇于心了。
赏析
书信中,王阳明认为修习圣学的关键功夫在于“收放心”。其观点继承自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孟子看来,人生境界与学问之道的关键都是要将被私欲杂念影响的外驰之心找回来,而王阳明所强调的修心之学与孟子的这一观点一致:“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学问修养的本质不过就是在探求本心。然而,许多人追寻本心会陷入误区,以为本心人皆有之,只要有所意识就可以寻到,这也正是很多人“隳堕无立,反为斯道”的原因所在。王阳明谈到:“绝学之馀,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易夺其志、蔽害本心的环境中。世上能领悟圣人之道的本就少有,加上世事风气嘈杂浮躁,“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心也就更容易受到干扰而外驰松懈。王阳明还用了“一齐众楚”的典故,强调在坏的环境中,正面教导有时抵不过反面的干扰,可见心性存养收放的功夫之难。
王阳明于是提出“收放心”的学养功夫,即是强调要摒除声名,不为外好所诱,不为外物所扰,专集精力以朴治学。在王阳明看来,“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的人不仅自己错知错行,还给其他有志于圣学的学子作了反面引导,而之所以会做出这一行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导致好名好胜不自知,自视甚高,外驰其心。再者,“收放心”还要能够甘于寂寞,耐得住困苦,这也是王阳明所说“刊落声华”之意。圣人之学,并不是什么富贵功名的捷径,更不是什么康庄大道,相反更需要的是沉潜书卷,十年廿载的伏案之功。通过这些苦功夫、笨功夫的磨练才能收敛心性,剔除杂念,所以这条道路注定是艰苦寂寞的。这种寂寞的考验并不为王阳明所独有,而是千年以来为学者必经的一关。因此能够自觉抵拒名与利的诱惑,摒除声名、财富、地位的欲念,甘于寂寞,苦中作乐,得其滋味和乐趣的,才算是真正做到并领悟了“收放心”的学问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