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矫亭说》共存世两篇:一篇仅为王阳明手书记录,一篇则是他的再创作。手书记录的版本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已成为王阳明行草书的代表作,后世将其由一篇完整的手卷割裱成册,钱大昕、陆世仪、归庄等名家纷纷在册中题跋。
原文
君子之行,顺乎理而已,无所事乎矫。然有气质之偏焉。偏于柔者矫之以刚,然或失则傲;偏于慈者矫之以毅,然或失则刻;偏于奢者矫之以俭,然或失则陋。凡矫而无节则过,过则复为偏。
故君子之论学也,不曰“矫”而曰“克”。克以胜其私,私胜而理复,无过不及矣。矫犹未免于意必也,意必亦私也。故克己则矫不必言,矫者未必能尽于克己之道也。虽然,矫而当其可,亦克己之道矣。行其克己之实,而矫以名焉,何伤乎!古之君子也,其取名也廉;后之君子,实未至而名先之,故不曰“克”而曰“矫”,亦矫世之意也。方君时举以“矫”名亭,请予为之说。
译文
君子的行为作风,只求顺应天理,用不着有意去纠正什么。但是,人的禀赋气质常有偏差。偏重于柔弱的人就用坚强去矫正,但矫枉过正就会变得傲慢无礼;偏重于慈爱的人就用果断去矫正,但矫枉过正就会变得刻薄苛刻;偏重于奢侈的人就用节俭去矫正,但矫枉过正就会变得浅薄鄙陋。所以矫正没有节制就会过度,过度则是另外一种偏差。
所以,君子谈论学问时,说的不是“矫正”,而是“克制”。用克制战胜自己的私心,战胜了私心天理就会恢复,此时功夫用得恰到好处,不先不后不早不晚。用矫正的方法时,难免会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也是一种私心。所以,能做到克制自己就不必再说矫正,因为矫正只是知道有所不足,却不能完全做到像克己那样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虽然说,矫正得当,也是一种克制自己的方法。只要能真正用克己的方法行为处事,那将这样的方法称为“矫正”,也是无伤大雅的!古时的君子,他们对名誉声望淡然处之;而后世的君子,实际的成就还未达到,却要求先有名声,所以他们不说“克制”而用“矫正”,就是为了体现出矫正世弊的意思。
方时举先生用“矫”字命名了自己的亭子,请我为这件事作一篇《矫亭说》。
集评
1.清人钱大昕曾评价王阳明《矫亭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
2.赵平略在《王阳明散文选译》中探究了“矫亭”名字的来由与用意。他分析指出:“用‘矫’作为亭名,当然是希望有错就改,也是十分注重自己品德修养的表现。但王阳明还是觉得‘矫’尚有不足,并举出几种矫枉过正的弊病,从而提出用‘克’的修养方法来代替‘矫’,并简洁而清楚地指明了二者的区别。尽管如此,对方时举用‘矫’作为亭名的良好用心,阳明先生仍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3.《矫亭说》是一幅足以代表王阳明书法水平的行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居永良对王阳明行书《矫亭说》进行赏析时评论道:“在传世的王阳明书法作品中,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矫亭说》是王阳明行书的代表作之一。《矫亭说》之文是其父王华所作,王阳明之父王华,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文章论述了矫枉不能过正,应该克己复礼等道理,‘矫’为矫偏之意,意即人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实践不偏不过的‘中庸’之理。据文中‘秋卿方君时以矫名亭,尝请家君为之说,辄为书之。阳明王守仁识。’可知王华此篇为朋友方秋卿建立‘矫亭’后所作,由王阳明代书。王华关于‘矫’‘过’‘克’等辩证关系的精彩论述,为王阳明的这件传世佳作提供了绝好的书写题材。”
4.《矫亭说》在书史上一直被认为是王阳明书法的代表作,从后面历代藏家的题跋就可以看出,作品流传广,经手的收藏家也非常多。臧新义在《以心御笔:王守仁书法摭谈》一文中评价到:“《矫亭说》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劲键,遒劲韵丽,既有黄山谷排宕矫健之势,也有米南宫‘风樯阵马’之姿。”
5.吴亚川在《大儒心画——王阳明书法研究》一文中介绍到:“《矫亭说》是王阳明为父亲王华好友方鹏所写,矫亭是方鹏的号,从后面的题跋我们可以知道王、方两家的交往是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开始的。王阳明为自己的长辈所书,自然是毕恭毕敬的,而文章中对方鹏的赞誉自是不用多说。《矫亭说》比较能代表王阳明大字行书的风貌,如果说《观铜陵铁船歌》是王阳明的性情之作,那《矫亭说》就是王阳明的经营之作,王阳明行草的特点亦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