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主编:杜保瑞、梁远洪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9896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关于阳明心学的论文,一部分是王阳明哲学文选。论述较有启发意义,选文独具慧眼。集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于一身。王阳明坚持爱国思想、坚持学以致用,将读书治学的心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阳明心学进行批判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当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惩恶扬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主编介绍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继续教育学院老子书院院长。主要研究先秦儒学、宋明儒学、当代哲学、中国哲学方法论等。已出版《基本哲学问题》《牟宗三儒学平议》等10多本著作。
梁远洪,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大学鲁班班委、阳明精舍山长、金狮子读书会创始人、春芽慈善助学基金创立人。曾作为主编或委员参与《河洲》《决策人生》等刊物和书籍的编撰。
目 录
第一部分 王阳明哲学论稿
阳明心学当代传承的四大途径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体功夫论
王阳明的三教辩证与教学风格
对王阳明批评朱熹的理论反省
第二部分 王阳明哲学文选
(目录有所删减)
原文试读
阳明心学当代传承的四大路径
一、大心大志——思入
《王阳明年谱》中记载阳明先生12岁的时候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的一种内在价值的完整的生命呈现必须依靠于“大心大志”。“大心”是什么?大心就是读书要立志为圣人。阳明先生认为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也就是说为圣贤者,管你是生而知之还是困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只要你往那个方向,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都可以成圣贤,何等宽大的心胸!站得高才能够往下俯瞰,建立一个体系来为万世万民谋福利。“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思者,耕其心上之田也。唯有立定了“大心大志”,方有可能获得人生的能量,因为心定下了、指向确立了,你就得到了一根从上到下的经线,所有的纬线才能把它连起来,我们的整个人生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都将从此有了定海神针。
二、读书明理——目入
要深入地研究与传承阳明心学,首先有几本书是一定要读的,儒家孔孟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佛家《金刚经》及慧能《六祖坛经》;等等。这些书读了之后才能了解阳明先生很多思想根源性的出处。而在唐宋儒家书里面,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顺、程颐、邵雍、张载,这五子的书都值得读。还有就是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阳明先生自己与弟子对话、书信来往的《传习录》。现代的有董平的《传奇王阳明》、高濑武次郎的《王阳明详传》以及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读完这些,读书明理之后方有将阳明心学应用于实践的可能。
三、静修省察——心入
宋明诸儒有一种独特的观点,即认为读书求道与静坐养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理学大师朱熹曾对学生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阳明先生平生最得意的大弟子王龙溪总结,认为阳明先生致良知做圣人的功夫分为三种:第一种叫解悟,就是理论明白的读书明理的解悟;第二种叫证悟,就是在静坐里体悟的;第三种就要在事上磨炼得到的,叫彻悟。悟者,获得吾心也。因此在我们读书读了这么多年,在我们工作了这么多年,在我们在社会上历练了这么多年后,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把学到的东西通过“观、照、现”而内化为自己心里的东西,静坐体悟就是让心灵回归正道,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传承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
四、事上磨炼——行入
大心大志、读书明理、静修省察,复得“良知”光明朗照之后,最要紧的一步就是“知行合一”,而要真正践行就必须“事上磨炼”。古圣先贤均讲“道日用而不知”,阳明先生认为只有在行动里面才能够体会到圣人之道。真正地在事上磨炼的时候,我们面临各种状况,我们面临的就是做事时刻都有一种做得对与不对、做得善与不善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道之所在。事情多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好像都应该做,忙得不得了,这个时候先生说你得好好去反省一下,你是要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就是学问所在。这个行为就是“致良知”,一切的学习与悟道的最终要“事上磨炼”,要在事事物物上致吾良知而表现出来。我们的圣贤之道,包括阳明心学在内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民群众从中得了好处,是在众生的利益中经受检验和认可的结晶。这也就为我们当代传承阳明心学找到了一个根本的落脚点:致良知,真正地为人民服务,是检验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标准与法则!学道、行道、悟道、传道,如何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修成一颗真心、正心、诚心、善心、乐心呢?第一静心,第二观心,第三止心,第四转心,第五明心。如此,则云淡风轻,鸢飞鱼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