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巡按御史唐龙檄南昌知府吴嘉聪修《南昌府志》,开馆于白鹿洞中,王阳明乃招夏凉胜、舒芬、万潮、陈九川、邹守益等人前来共成之,并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讲学。
历史佐证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
是月,先生有归志,欲同门久聚,共明此学。适南昌府知府吴嘉聪欲成府志,时蔡宗衮为南康府教授,主白鹿洞事,遂使开局于洞中,集夏良胜、舒芬、万潮、陈九川同事焉。先生遗书促邹守益曰:“醉翁之意盖有在,不专以此烦劳也。区区归遁有日。圣天子新政英明,如谦之亦宜束装北上,此会宜急图之,不当徐徐而来也。”
王阳明《白鹿洞独对亭》
五老隔青冥,寻常不易见。我来骑白鹿,凌空陟飞巘。长风卷浮云,褰帷始窥面。一笑仍旧颜,愧我鬓先变。我来尔为主,乾坤亦邮传。海灯照孤月,静对有余眷。彭蠡浮一觞,宾主聊酬劝。悠悠万古心,默契可无辩!
邹守益《过白鹿洞次阳明独对亭望五老峰韵》
名山屐履蹑,匡庐久未见。褰衣泛层湖,振策凌绝巘。一笑六合亭,始识五老面。烟云异晨昏,仙标俨不变。顾怜尘寰中,白驹走邮传。叩首无极翁,绝学天所眷。皇皇白鹿规,逸驾竞相劝。矢言二三子,无负义利辨。
书院历史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在庐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的遗产过程中是联合国专家考察下塌首选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