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阳明五溺”是王阳明去世后,其好友湛甘泉为他写 作的墓志铭中,指出的王阳明三十四岁前曾沉溺的五个方面:“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即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五个方面,记述了王阳明年轻时期的精神世界追求的变化过程。
王阳明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十四五岁时,沉迷于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之后沉迷于辞章诗文,后又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又迷上了佛学。湛甘泉评价这种沉溺是种弯路,当真如此吗?
其实王阳明后来所悟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这些体悟中都充满禅宗与道家思想,王阳明早年溺于道家与禅宗,积累、沉淀、内化这些思想,其实极大影响了其后来所悟的“致良知”等思想。
再者,修行阳明心学的精髓之一便是“事上磨练”,他强调在真正的事中才能磨练自己的内心,而其少年时期弓马骑射、兵法研习、塞外任侠考察,开拓了他的眼界和格局,对后来他临阵不乱、智袭擒敌起到巨大作用。
所以“阳明五溺”不是弯路,它是王阳明体悟心学必要的人生储备。天下没有白走的弯路,看似破碎无关联的五溺,将其贯通和圆融,就是心学雏形。而也正是因为五溺,王阳明才最终成为一个“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旷世圣贤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