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主编:张品端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ISBN:9787561572061
内容简介
2017年11月4日在武夷山市举行会通朱王会讲,研讨朱王之间、理学心学之间能否会通、如何会通,是对理学传统的直接继承。着重梳理朱王对儒家经典的不同诠释,朱子的天理概念、阳明的良知概念,朱学和心学色彩的思想样本及其会通途径,旨在助推两位大儒越来越多地会通起来,从而为实现儒家优秀文化的整体复兴服务。
主编介绍
张品端,男,1955年10月生,江西黎川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朱子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合著《大教育家——朱熹》,主编《杨时教育思想研究》《朱子学与退溪学研究:中韩性理学之比较》等6部作品。
目录
导言
工夫论与做工夫——论王阳明编定《朱子晚年定论》的理论合理性
从《朱子晚年定论》之辨看朱熹的明代影响
朱熹、王阳明对《大学》诠释之比较
理一分殊与朱王会通
会通朱王如何可能——以《朱子晚年定论》为中心
简述“格物”的解释史——以心物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成书的“缘起”——以正德九年发生在南京的一场“朱陆之辨”为中心
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共同点及其成因——以礼学为中心
格物致知与至善之道——王阳明与朱子对《大学》“至善”与“格物”两条诠释的差异
明初朱子学家吴康斋与朱子学向阳明学的过渡
论朱王两派道学大众化的异同
(目录有删减)
原文试读
论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成书的“缘起”——以正德九年发生在南京的一场“朱陆之辨”为中心
张宏敏
先是在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寺卿,专以“良知”之旨指教后学。黄绾撰《阳明先生行状》云:“甲戌,(王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五月,从滁阳至南京后,政事之暇,王阳明即与门中弟子相与论学。此时王门弟子“有渐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者”,以致与阳明之教渐行渐远;此时作为“师者”的王阳明,亦反思之,故而调整讲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
一、黄绾对“王魏之辨”的调解
魏校(1483-1545),《明儒学案》卷三《崇仁学案三》有传:“魏校,字子才,别号庄渠,昆山人。弘治乙丑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不为守备奄人刘琅所屈。召为兵部郎,移疾归。嘉靖初,起广东提学副使。丁忧,补江西兵备,改河南提学,七年升太常寺少卿,转大理。明年,以太常寺卿掌祭酒事,寻致仕。先生(魏校)私淑于胡敬斋。其宗旨为天根之学,从人生而静,培养根基,若是孩提,知识后起,则未免夹杂矣。……先生提学广东时,过曹溪,焚大鉴之衣,椎碎其钵,曰:‘无使惑后人也。’谥恭简。”正德九年(1514年)左右,即王阳明在南都讲学期间,因时在南都刑部任职、宗朱学的魏校与王阳明之间有“门户之分”;阳明的南都门人与魏校门生之间亦展开相应的论辩,“是伯安(王阳明)者则以子才(魏校)为谬,是子才者则以伯安为非”。需要说明的是,此场在南都发生的学术争辩,已经传闻之京师(北京),时远在京师的友人则致函尚在浙南黄岩隐居的黄绾,告知“王魏之辨”一事。
笔者以为,发生在南都的这场“王魏之辨”,颇似当年的“南宋朱陆之辨”:王阳明主心学,似陆九渊;魏校宗理学,像朱熹;而黄绾则扮演了吕祖谦的角色,极力调和之。此时的黄绾与魏校不曾相识与交往,但是出于维护王学(包括“陆学”)立场,黄绾致函与先前在京城结识而此时在杭城任职的李逊庵,且以为李逊庵之学与阳明之学的价值取向、为学路数无异;进而希望作为魏校业师的李逊庵能够从中加以调停、斡旋,即劝说魏校及其门生放弃“门户之见”,“朱果有益于此则求之于朱,陆果有益于此则求之于陆,要皆自成其身而已”。从而使王阳明、魏校双方均“以天地为度,各通其志,各尽其力”,共倡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