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5年8月
ISBN:9787510836275
内容简介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钱穆先生把王阳明置于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精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贡献了独特的“良知”理论。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书籍目录
序
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二、明学的一般趋向和在王学以前及同时几个有关系的学者
三、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四、王学的三变
五、王学大纲
六、阳明的晚年思想
七、王学的流传
八、阳明年谱
试读
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
王学的酝酿,已在前两节里约略点明。现在续讲阳明成学前的一番经历,可以对于王学的来历,格外明白些。
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像有一种不可抑遏的自我扩展的理想,憧憬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地驱策他奋发努力。他似乎是精力过剩,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一方极执着,一方又极跳动,遂以形成他早年期的生活。
他幼年读书,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在他嫩弱的脑筋里,已有了做世上第一等事的夸大的野心,鼓舞着他的前途,使他不肯安于卑近,而狂放地做他自认为超俗拔群的事业。而且他的家世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供给,也足以容许他那样地狂放。他那时才是十二岁的年龄,他随着他父亲、祖父远官京师,是一个诗礼家庭的宠儿。
他在十五岁那年,已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出塞逐胡儿骑射,深慕着功绩和豪杰的行径。
十七岁在江西结婚。正在婚期那天,他走进一道院,见一道士趺坐,阳明因他自己不可羁束的好奇心和浪漫的情趣,便叩问那道士养生之理,随即试着和道士对坐;又因他那副执着认真的性情,竟至一坐忘归,直到次晨,才为他的外舅觅还。
十八岁挈着新妇回越。途中谒娄一斋,一斋告诉他宋儒格物之学,他便认为圣人必可学而至,深契其说。其实当时他对娄一斋的景慕,恐怕也不过如其对铁柱宫道士的信仰一样,他只是高兴,只觉得是有兴趣,他只是不肯安于卑近,要做一个超俗拔群的第一等人和第一等事。
二十一岁在京师,他奋发地要实做格物工夫。他和他的一位朋友很高兴地依照朱子《大学格物补传》的意见,来试格庭前的竹子。他那位朋友格了三天,病了,他自己来格,格了七天,他自己也病了。那庭前竹子的理,一毫也没有格通。他爽然自失地叹着,他想圣贤有分,非他所能及,他于是不想做圣贤了,他转换他的兴趣来研究辞章文学。他那又执着又跳脱的性情,使他经尝到多方面的生活。
二十六岁感于边警,留心武事,读尽了兵家秘书。
二十七岁,他又厌倦了,他觉得辞章艺能不足餍其野心,所遇师友又不足满其想望。心里壮热的火,把自己的血液煎烧着。他感觉到烦闷无聊,他于是终于病了。他又转换他的精神来谈养生,有遗世人山之意。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岁,他在政界混了一阵,低琐的职务,不足畅豁他内部的沉郁。
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实习导引术。在静久的环境里,把他历年壮热的感情,洗伐净尽,他只思离世远去。他的性癖只是爱认真、爱执着;要出世,便也认真地求出世。在当时,他只有祖母和父亲还在他念上,一时放不下;他忽而一旦悟了,他说:“此念生自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明年,他又转换他的精力,再想用世活跃。只因他爱认真、爱执着的一念,又把他跳动,又从静境里拔回来,再跳到人世的一边。他的性情和生活,到处是执着,到处是跳脱。
三十三岁又入政界。三十四岁,和湛甘泉倡明圣道,投徒讲学,一时目为立异好名。其实他还是狂放的本色,他还是浪漫地不受羁制,他还只是爱做世上第一等人和第一等事,他到底不肯安于卑近。在那时,他虽对于圣学,未有深切的自信,他虽还没有到成学的时期;但他早已岸然肩着传播圣学的牌子,高唱入云。其实正和他在越中山里静坐求出世时,抱着一样的心境,一样的精神。
三十五岁谪龙场驿。他那内部郁积的活力,终于要发泄了,终于要爆裂了,终于不能久藏,终于不能深埋了。他内心沸腾着豪杰的热血,鼓舞着神仙的想望,崇拜着圣贤的尊严。他自己按捺不住,触机即发。他看到朝廷阉宦柄政,直士遇祸,他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义愤来抗疏相救。于是下诏狱,廷杖四十,死而复苏,还谪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小小的驿丞。这样一种生活上的剧变,对他神经的刺激,是何等地深刻呀!他譬如蕴蓄着很深很厚的风寒,一旦发作,壮寒壮热,大病一场。单靠他一副坚强的筋骨和笃实的体魄,到底九死一生,恢复了他的健康。待他挣扎了那一阵,他身内以前所蕴蓄着的风寒,却发泄透了,大病初愈,却反而见得格外的精神,格外的气力。这一事在他生活上,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换,他渐渐地在其中,得到他以后的新活力和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