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教约》写于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期间,当然他认识到民风不善的社会根源在于“教化未明”,于是通过立乡约、办社学、颁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力图教化百姓、改变民风。而良好教育的根本在于抓好儿童教育,王阳明从儿童心理的发展特征出发,主张儿童的教育应当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并对童蒙教育的教学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于是颁发《教约》晓谕社学蒙师。
原文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译文
每天清晨,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逐个询问学生:“在家里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教师讲课的时候,再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循循诱导启发开导,然后再让学生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学习。
凡是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不要浮躁急切,不要随意喧哗,也不要胆怯害怕,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每所学校按照学生数量的多少,分成四个班,每天轮流由其中一班唱诗,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倾听。第五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番演唱。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唱。
凡是练习礼仪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专注、肃清杂念,要反复推究学生的礼仪,考察他们的仪容举止。不要松松垮垮,不要无精打采,也不要粗野无礼,要举止优雅而不过于迟缓,恪守礼法而不过分拘谨,时间久了,动作和神情就会熟练自然,品德和习性也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的分班,也和唱诗的班次一样,每隔一天,就轮流由一班表演习礼,其他三班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认真严肃地观看。习礼这一天,应免除他们的课业练习。第十天,将四个班的学生合在一起在学校轮流表演。每月初一、十五两目,各校都集中到书院一起演出习礼。
凡是教书,不在量多,而贵在熟练掌握。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资个性,能学会二百字的,只教给他一百字,让他总是感到精力有余的状态,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收获的乐趣。朗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边朗诵边思考,一字一句都要反复体会理出头绪,声音要抑扬顿挫,心情要放松自如,时间久了,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沁润到学生心底,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也会随之提高。
每日功课,首先要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考察,其次是背诵和朗读课文,再次是礼仪或是研习课业,之后是读书讲书,再之后是唱歌吟诗。凡是习礼和唱诗这类课程,都是为了常常存养孩童的天性,让他们喜欢学习不感到疲倦,这样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做坏事。教师像这样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施行教育了。虽然如此,这里说的也只是大概情况,至于其中的神奇精明之处,就在于各人的存养努力了。
赏析
《教约》中王阳明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童蒙教育的方法。他首先强调,教育必须以德为基,每日清晨正式读书之前要考查蒙童的“言行心术”,“无欺妄非僻”,“能忠信笃敬”。同时,课程设置上,王阳明认为蒙学当设歌诗、习礼、读书三门课程,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同时学习上又会使孩子精力有余;习礼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礼仪风范,还可以锻炼身体;读书则有利于儿童智力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教约》一文体现了王阳明重视德育、劳逸结合、因材施教、强调乐学等教育思想,虽然其教育思想距今已有五百年之久,但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高明之处,依然可为现代儿童教育提供丰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