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据记载,王阳明针对古本《大学》所作的短序《大学古本序》曾几经修改。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的“原序”收录于罗顺钦所作《困知记》(三续),内容强调“‘诚意’为诸工夫之首要”;作于嘉靖元年(1522)的“改序”收录于《王文成公全书》,内容增加了“致良知”思想,集中反映了王阳明后期的思想主张。
原文
《大学古本原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新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诚意,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复而体正,体正而无不善之动矣,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支与虚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旁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罪我者其亦以是夫。
《大学古本改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译文
《大学古本原序》
《大学》的要领,只在诚意。诚意的功夫,只在格物。诚意的终极目标,则是要达到德行最完善的境界。端正内心,是为了恢复心的本体;修养品德,是为了体现本体的用处。对自己而言,就是要光明大德;对他人而言,就是要亲近爱护民众;对天地而言,就是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所谓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是恢复心的本体。意念产生就会有不善的行为。意,是心念的生发;物,是意念之所在。所谓通过格物实现诚意,就是知道并去除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去除后心的本体就会恢复端正,心的本体恢复端正后,自然就没有不善的行为了,这才叫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圣人担心人们从心外求道,所以反复教导。《大学》旧本被寻章摘句地解析后,它的本义也就被曲解消亡了。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只一味空讲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务实于格物而只一味空讲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支与虚,都只会与尽善尽美的境界越来越远。新本《大学》用一个“敬”字将诚意、格物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为《大学》补写的传文则更加偏离文章本意。我怕人们因为学习新本《大学》而日渐远离至善之道,所以去掉追加的部分以恢复旧本,并在正文旁侧加以注释,用来引伸其要义,希望这样可以让圣人之心重现于世,让求圣之人有要义可以领会。啊!希望那些怪罪我不尊崇新本《大学》的人,将来也能认同我的想法。
《大学古本改序》
《大学》的要领,只在诚意。诚意的功夫,只在格物。诚意的终极目标,则是要达到德行最完善的境界。衡量至善的规则或标准,只在致良知而已。端正内心,是为了恢复心的本体;修养品德,是为了体现本体之用。对自己而言,就是要光明大德;对他人而言,就是要亲近爱护民众;对天地而言,就是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所谓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是恢复心的本体。意念产生就会有不善的行为,那么本体此时的觉知也是一种不知。意,是心念的生发;物,是意念之所在。如果能达到对心之本体的认识,那就不会有不善的行为。然而,如果不针对具体的事情去端正本心,也就不能达到致良知的境界。所以致良知是诚意的根本,格物就是实现自身良知的实质。格物就能实现自身的良知,心念精诚就可以恢复心的本体,这才叫做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圣人担心人们从心外求道,所以反复教导。《大学》旧本被寻章摘句的解析后,它的本义也就被曲解消亡了。因此,不务实于诚意只一味空讲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务实于格物只一味空讲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只一味空讲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和妄,都只会与尽善尽美的境界越来越远。新本《大学》用一个“敬”字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为《大学》补写的传文则更加偏离文章本意。我怕人们因为学习新本《大学》而日渐远离至善之道,所以去掉追加的部分以恢复旧本,并在正文旁侧加以注释,用来引伸其要义。希望这样可以让圣人之心重现于世,让求圣之人有要义可以领会。啊!如果求圣之人能致良知,就请在心上持守良知;如果求圣之人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就满足了。
集评
1.对于王阳明在作《大学古本序》期间前后思想变化的历程,沈善洪在《论王阳明大学观的演变》中提到:“王阳明47岁作《古本大学原序》,后曾三易其稿,到52岁又改作了今收于《王文成公全书》的《古本大学序》。根据两序的差异,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王阳明中后期思想的差异。中期是以‘诚意’为主,后期是以‘致知’为主,因为原序中无一语提及‘致知’,改序所增的则全都有关于‘致知’。从字面上理解,把‘不本于诚意’的‘本’字改成‘务’字,并加上一句‘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就足以使‘诚意’的地位降低,从而以‘致知’代替‘诚意’,让‘致知’成为《大学》诸工夫之根本的目的。”
2.钱明在《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中提到:“王阳明基于《大学》‘万物一体’的立场,定义《大学》是达到‘万物一体’的人格完成者的‘大人之学’。因此,在王阳明眼里《大学》已不再是入门之书,而是穷极真理之书,在‘四书’中的地位也远胜过《孟子》《中庸》。《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因此,当时的许多学者都对《大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大学》古本,并纷纷为《大学》古本注疏作序。”
概而言之,从中年的“诚意”之教到晚年的“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大学》观演变化的基本轨迹。书中钱明先生还提到:“王阳明思想‘意’之内涵的转换和对‘格物’的全新解释,不过是为了衬托‘致良知’的功用,‘万物一体’则不过是一体于‘良知’,与此相应的《大学》诸种工夫也自然应会归于‘致良知’。所以王阳明才会说‘吾讲学亦尝误人,今较来较去,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而对上述思想表述最完整的正是阳明临征思田前所作的《大学问》,因而钱绪山主编《阳明全书》,只收《大学问》和《大学古本序》,而不收《古本大学旁释》和《大学古本原序》,是不无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