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示宪儿》写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期间。因常年异地为官,对孩子疏于教导,为启蒙儿子王正宪有志于学,王阳明趁着家中叔父看望之便,提笔书就百字诗文《示宪儿》。诗文以歌谣的形式,三字一句,言简意赅地总结了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读之朗朗上口,思之回味无穷。
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译文
孩子啊,要听从教诲:勤奋苦读、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学会谦恭待人,遵循礼仪;节制饮食,戒除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图利益;不要任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要管好自己。能够放低自己的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成大事的气度。凡是做人,全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善良,是贤良之人;心地不好,便是凶恶之人。人就如同树上结的果实,心就像果实的根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实必然会坠落。
赏析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王阳明曾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最关键的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读什么书。读书要读圣贤经典,一次在与徐爱的对答中,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可见王阳明要人勤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以其心学语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书(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的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学谦恭,“谦”,就是谦下。《易经》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王阳明对《易经》了如指掌,当然知道谦的力量,所以他告诉家人和弟子们,要谦恭。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只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既然大家都是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轻视别人,所以,“谦”是我们良知的命令,也是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的外在礼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家庭兴旺延续的根本。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若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在王阳明看来,做一个好人,比什么都重要。王阳明曾经被刘瑾追杀,几经生死和猜忌,历经人心险恶,但他依然愿意相信善良。善良的人内心有光,他们心中有一份谁也夺不走的温暖。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可以说,《示宪儿》三字诗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