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青原山阳明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山风景区内,其前身为九邑会馆、青原会馆,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明正德五年(1510),时任庐陵知县的王守仁曾在青原山讲学。王阳明去世后,每年春秋两季,青原山都要举办大型王学讲会。讲会时,大江南北王门弟子不远千里而来。青原山因此成为王学研讨中心,庐陵被誉为“理学之邦”。
明万历四十年(1612),吉安名士邹元标、郭子章接纳寺僧本寂的建议,筹资将会馆从净居寺内迁至寺外山前。于待月桥旁,翠屏山之南,重建“传心堂”“五贤祠”(五贤指王守仁、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祠旁建“九邑会馆”,吉安府属九县各建一馆,各馆置有公田,接迎本县学士文友。历五十年风雨,会馆破损,清康熙五年(1666),湖西道守施闰章倡议修葺,士绅百姓闻讯,奔走相告,捐资献物。
青原会馆又经百年沧桑,失修倾塌。为重振阳明之学,清道光十九年(1839),吉安知府鹿春如首倡建阳明书院。社会各界踊跃捐资,建书院于净居寺北侧,与净居寺隔溪相望,历三年建成。前后三进,占地12亩,规模宏大。第二进为“传心堂”,设志道、据经、依仁、游艺四处学舍;第三进为五贤祠,祠上方建魁星阁。书院建成后,又劝捐储费,建库储书,选拔吉安九县优秀生员就读,扬儒学精神,继庐陵文脉。并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聘刘绎(字瞻岩,永丰县人,曾任山东提督学政)为阳明书院首任山长,主讲书院达30年之久。同治八年(1869),吉州太守李兴元修复阳明书院,至光绪年间,科举废,书院停课。
1930年,红军学校第三分校迁至阳明书院办学。抗战时期,1938年秋至1944年冬,阳明书院曾为国立第十三中高中部校址和第36后方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青原山康复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员工宿舍。1956年,康复医院拆除书院院门、殿阁及一排讲堂建职工食堂,破坏了书院原来格局。现东院尚存一排号房,一幢讲堂,西院核室尚存。1994年7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