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碧霞池与天泉桥,明朝时位于新建府内,现在则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上大路以南、西小河以东、王衙弄以西、吕府以北的王阳明故居遗址内。天泉桥位于碧霞池上,是王阳明的证道之地。嘉靖六年,王阳明从绍兴起征思、田前夕,曾使钱德洪、王畿二人侍坐天泉桥,为之解疑,史称“天泉证道”。除此之外,王阳明曾在碧霞池、天泉桥为百余名门人设席论道。碧霞池与天泉桥是阳明学派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历史佐证
钱德洪《刻文录叙说》
甲申年,先生居越。中秋月白如洗,乃燕集群弟子于天泉桥上。时在侍者百十人。酒半行,先生命歌诗。诸弟子比音而作,翕然如协金石。少间,能琴者理丝,善箫者吹竹,或投壶聚算,或鼓棹而歌,远近相答。先生顾而乐之,遂即席赋诗,有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
王阳明《传习录》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三年甲申,先生五十三岁,在越。八月,宴门人于天泉桥。中秋,月白如昼。先生命侍者设席于碧霞池上,门人在侍者百余人。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聚算,或击鼓,或泛舟。先生见诸生兴剧,退而作诗,有“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
王阳明《月夜二首(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碧霞池与天泉桥简介
“碧霞”的称谓与道教有密切关系。道教中的碧霞元君,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位道教女神,在民间信仰中属于司职生育的保护神。据钱明推测,王阳明将府中庭院池塘取名为碧霞池,可能与其夫人诸氏去世前后,其家人打算为阳明续娶,希望早点得子有关。另外,据其分析,天泉楼与天泉桥原是两个同时建在碧霞池边并且紧靠在一起的建筑物。绍兴民间自古就有在河边搭台建楼的习俗,如举庙会、演社戏等,都要在河边搭戏台、神座台和平桥台,以便行人乘船观看。而沿着楼台向河中心延伸的部分,便可称为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