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闻人邦英、邦正是王阳明姑母的两个儿子,他们常在学问上向王阳明请教。《寄闻人邦英邦正》一共包含三封书信,前两封书信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当时王阳明在赣州,闻人兄弟多次致书王阳明问学,最后一封写于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在江西巡抚任上。
原文
其一
昆季敏而好学,吾家两弟得以朝夕亲资磨励,闻之甚喜。得书,备见向往之诚,尤极浣慰。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求禄仕而不工举业,却是不尽人事而徒责天命,无是理矣。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业举,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若尚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每念贤弟资质之美,未尝不切拳拳。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昆玉勉之!
其二
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其三
书来,意思甚恳切,足慰远怀。持此不懈,即吾立志之说矣。“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立志者,其本也。有有志而无成者矣,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贤弟勉之!色养之暇,怡怡切切,可想而知。交修罔怠,庶吾望之不孤矣。地方稍平,退休有日;预想山间讲习之乐,不觉先已欣然。
译文
其一
你们俩兄弟天资聪明又好学,我家中的两个弟弟(守文和守章)能够天天得到你们的帮助和磨练,我感到很高兴。接到你们的信,从信上明显地感觉到你们向往圣贤之学的诚心,我特别地欣慰。你们家庭贫穷,父母又年事已高,怎么可能不通过做官来维持温饱生存?要维持温饱生存,却又不认真准备科举考试,这是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只一味抱怨指责老天爷,这说不通。如果学习圣贤之学的志向坚定,干什么事都能够坚持,心中不会存有患得患失的念头,所以即便准备科举考试,也并不会妨碍圣贤身心学问的学习。如果心中根本就没有追求做圣贤的志向,即便没有准备科举考试,即便天天道德不离口,这也只是得了个一心追求身外之物、好高骛远的疾病罢了,因此古人才有了“不怕耽误圣贤学问,只怕圣贤志向被夺取”的说法。这里说夺取志向,毕竟还有学做圣贤的志向可以夺取,如果根本就没有树立起可能被夺取的志向,那就不得不深刻思考了,就要质问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早作打算。想到二位贤弟都有良好的资质,我对你们有所期望。良好的资质很难得却更容易损坏,大道很难明白却更容易丢弃,美好的年华难遇却更容易不珍惜,不良的习俗很难革除但不知不觉间很容易同流合污。所以,二位贤弟要努力呀!
其二
接到两位贤弟的信,知道两位贤弟志向不凡,这本来就是我对二位贤弟的深切期望。我感到非常开心!世俗那些见识,怎么值得和他们争论?君子只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做官不是因为贫穷,可是有时候却也是因为贫穷才做官”,古人都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这样做呢?但是说科举考试与圣贤之学互相冲突也是不对的。程夫子说过:“如果心中时刻不忘圣贤学问,那么即便面对的是俗人、经办的是俗事,这无不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这无不是道德学问。”更何况是准备科举考试?说科举考试与圣贤学问互相不冲突,也不对。程夫子说过:“心中如果丢弃了圣贤的存心,那么即便一辈子听圣贤学问、说圣贤学问,仍然只是干了一辈子俗事。”更何况是准备科举考试呢?不忘圣贤学问,与丢弃了圣贤的存心,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容不得一根头发丝,必须深深地思考,默默地分辨:这里说不能忘记的圣贤学问究竟是什么内容,明白了圣贤学问的内容也就知道怎么学了。二位贤弟要精益求精,要熟能生巧,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样才行。
其三
信收到了,写得非常诚恳殷切,给身在远方的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持之以恒,不要懈怠,就是我说过的立志。“源泉里的水滚滚涌出,日夜不息,注满一处处坑洼后继续前进,最后汇入大海,事物的本源都是这样。”立志,就是根本。有人树立了志向却没有实现,却没有人毫无志向就能取得成功。二位贤弟要努力呀!奉养父母之余,兄弟感情和睦,这是可以料想到的。学问上的切磋进修不能松懈,这样我的期望就不会落空。管辖境内基本上安定了,不久我就可以退休了,畅想一下回归山林中讲学研习带来的快乐,不自然间就已经很愉快了。
赏析
前两封书信中,王阳明阐述了举业和圣贤之学之间互不矛盾的关系。王阳明强调最为重要的其实是立志,即成为圣贤的志向,并引用程子的话语,说明只要立下成圣的志向,无论科举中否,官职高低,都不会动摇根本念头,不会妨碍圣贤之学。如果没有成为圣贤的志向,哪怕不钻研举业,也只会好高骛远。在前两封信中,王阳明一直劝表弟立定做圣贤的志向,到最后一封信可以看到,两位表弟的志向已经树立了,王阳明于是勉励他们一定要坚定志向,并再次言词恳切地强调立志才是人生成功的根本。